2015年,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以653册图书的借阅量,超过第二名200多册,勇夺该校“读书冠军”头衔。
正好我们就从读书谈起。
目前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年平均每人是64本。据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
李笑来说,美国成年人平均来看大约一年读 12 本书。
2014年,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5本。
上面那位小哥一年读600多本书,算下来平均每周要读12、3本书,每天要读将近2本书——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这是一部恐怖片。
不知为何,现在的人一提到读书,动不动喜欢以数量来论英雄。难道一年读100本书的人比读20本的要高出80本书的学问?
攀比阅读量的趋势愈演愈烈,“百书斩”学霸们在洋洋得意地晒书单,豆瓣大V彭萦也热衷谈论一年读两百本书的经历。我承认比较愚钝,始终get不到重点,就像我始终不理解,晒娃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内心世界。
不过,听到下面这则消息,学霸们要伐开心了。
2012年,35岁的李先生从上图借了3134本书;2013年,又借了2846本书,连续两年蝉联“借书冠军”。他平均每天借书近8本,而且上午借的书看完,下午就能还——这不是恐怖片,简直是科幻片了。
就在这一年,重庆有个57岁的图书管理员也勇夺两项冠军:“第三届世界麻将锦标赛”个人和团体赛第一。
明明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居然成了“麻将冠军”;而一个私企老板的司机,却偏偏要当“借书冠军”,怪不得梁晓声说,这真是片神奇的土地。
你听过有人因100本书脱胎换骨,因1000本书涅磐重生的传奇吗?
很多时候,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9岁的留美博士弑父杀母,34岁的西北大学中文系才女砍死丈夫。
怪不得古人早就说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书不在于读多少,关键是读的什么书,消化了多少内容。
借用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许多人驾驭400马力的发动机,但是只得到100马力的输出功率,更好的方式是用200马力发动机,并使之输出全部的功率。
与其囫囵吞枣读100本书,实际消化了不到5本,反倒不如踏踏实实只读10本,最后全消化成自己的知识。
好在这些年不断涌现出各种知识管理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吸收知识的效率。
工具并非知识,而是杠杆,可以成倍地放大人类的智慧。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知乎女神诈捐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个高中肄业的90后操作工,男扮女装,短短两年不到就熬出了满足6万人口味、价值高达24万RMB的鸡汤!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人搜集信息并加工成故事的能力,很值得大家学习。
当一个人钱多了,自然而然想到了要去打理,知识也一样。
为什么价值投资者大多热爱阅读,善于接收资讯?因为他们把知识视作变现为财富的手段。
越是快速地把信息转变为个人知识,越能提高投资准确率,加快财富积累的速度。
简要谈谈我是怎么做的。
一、获取信息
百度+Google可以满足99%的搜索需求,其他搜索引擎瓜分剩下的1%。如果你已经很久没登上Google了,肯定需要这个网址:http://www.52393.com/
高质量原创内容垂直社区:豆瓣+知乎+雪球。
新闻资讯类APP:你是不是觉得“今日头条”格调太low?不妨尝试Zaker或一点资讯,能更精准地聚合你感兴趣的内容。
社交平台:微博+微信。除了这两个活跃的阵地,还有个人博客+贴吧+若干Web1.0时代风光一时的中文论坛。这些零散的信息源适合用RSS聚合订阅。
自从Google Reader关闭,Feedly被墙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RSS阅读器,Inoreader的出现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二、整理信息
云笔记工具使用Evernote+有道云组合。凡是干货资料,统统存入有道云备份;既有干货,又文笔出色且结构精巧的好文章则整理到Evernote,日后细细品味。Evernote可以全文搜索图片中的文字,而其他云笔记不具备这个功能。
移动端的信息收藏,个人倾向使用Pocket。界面极简清新,多平台支持,像Zaker和一点资讯等不再使用自带收藏,统一整理到Pocket,减少信息入口。相关文章还可以添加tag标签,方便归档。但美中不足的是,只能搜索标题,没有全文搜索功能。
非文字信息,如图片、视频等,用花瓣网搜集效果更好。主要是多浏览器支持插件,而且花瓣网内部的图片资源很丰富,最关键是性能稳定。如果你有过因网站挂掉、业务关闭等原因,一下子丢失上百张图片的经历,会深深同意小平爷爷的话:稳定压倒一切。
还有一种广泛流行的思维工具,就是思维导图,经常用来做读书笔记、课堂笔记或者会议记录等等。这类工具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条理化、可视化。要是云笔记附带思维导图功能就更完美了!可惜并没有,你只能多安装一个XMind之类的软件。
三、筛选信息
以个股研究为例,首先在有道云笔记建立一个文件夹,分别以个股代码命名,然后选出雪球和各大论坛干货较多的文章(比如XXX2015年中报分析),整理到各自文件夹。
而Evernote更多收录一些宏观性的文章,比如《一个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思维框架》、《企业基本面研究纲要》之类。
移动端的文章全部发送到Pocket中保存,特别好的则挑出来放到Evernote中。
有些复杂的概念,嵌套了很多层子分类,这时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比如基金,主要有货币基金、指数基金、分级基金、债券基金等。各种基金侧重不同的资产配置,其申赎方式和投资技巧也不尽相同,有了图例可以更方便地锚定知识点。
如果需要计算复利、IRR、现金流贴现的话,可以使用Excel的公式,更复杂的可以用VBA进行数据计算。
一旦需要输出,这些工具支撑起强大的素材库,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和最优化的遣词造句。假如不借助工具,以斋主的写作水平,估计高考大作文也就能拿42分左右。
此前《老炮儿》的影评就是综合各种素材鼓捣出来的,你觉得好,因为那是集体的智慧。你可以重新回味一下。
最后说几句心得体会
一个微信号的维护涉及到运营+内容两方面。
从运营的角度看,要做的无非是“拉新、留存、促活”这些事:通过各种转发扩散文章,稳定输出原创内容or提供优质资源吸引关注,发起投票调查或后台回复等等。
虽然该做的都做了,但限于能力,效果甚微。
某种程度上说,搞公众号和个人创业有些神似:你总是听说别人刚开通公众号两三个月,迅速做到了六七十万精准粉丝,刚发的第一篇文章24小时阅读量破3万;你没有听说的是大量的个人号因为定位不明确,加上关注度低,存在感差,几乎难以维持下去。
击败他们的不是三位数的阅读量和停滞的粉丝数,而是别人巨大且快速的成功。
好的文章必然是有用和有趣相结合,本斋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文体,希望日后隐去署名,依然能有较高的辨识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