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选自:第670期 | 什么时候该孤注一掷?
“在做一次性选择时,逻辑要求我们的利益不再受限于自身,不能锁定于自己的命运中,而必须拥抱整个社群;同样,社群利益也不能受限于自身,而必须扩展到所有人类。它必须超越这个时代,超越所有边界。逻辑植根于社会原则。”
听起来有点不知所云,解释一下:
你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那些重大的一次性的选择,当然很难,不可重复,没有可靠的依据。但是如果跳出来呢?跳到整个群体、整个人类、全部时空,那就不是一次的选择了,那是可重复的选择。多少人生老病死,多少人悲欢离合,对人类群体来说,那是司空见惯的。假设你代表整个群体,那怎么选,就有依据了啊。
举个例子。比如,我要是得了某一种病,医生说有两个治疗方案,各有利弊、各有风险,你自己选,我是没有能力选的,因为任何风险要是落到我自己身上,那就是100%,怎么选都不保险。这个时候聪明的选法,就是反过来问医生,假设我们超越边界,回到群体,假设你给整个这个病人群体建议一个治疗方案,你会怎么选?医生说怎么选,那就这么选啊。即使最终证明选错了,你也是为这个病的群体,贡献了一个治疗样本,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还是有收益的。这个收益多多少少,会以各种方式落到个体上。
再比如说,做一个商业上的重大选择。从公司的利益来看,确实各有利弊,无从决策。那就跳出来,跳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再来看怎么选。这样选,即使错了,客观上也是增进了群体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多多少少还是会回馈到个体的身上。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唱高调,但是,你不妨想想,如果一家企业,在重大选择关头,一直是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来做选择的,这家公司,不见得会大成,但是大败的机会确实也小了。个人也是一样啊,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不见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但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做善事肯定比做恶事,收益要大。
所以,学完了王烁老师这几节关于人生选择的课程,我的感慨是:
所有的选择难题,本质上都是视野狭窄带来的。偏好不够用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概率。概率不够用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运气。运气也看不清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公共利益。甚至公共利益也看不清,那就扩展一下,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总之,格局越大,选择就越容易。
当我们在逻辑圈里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线性死胡同里面,其中的视野、格局占了很大的因素,需要去扩大适应范围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选择的余地会更大,并且得到的结果不再是那么确定的百分之百,另外扩大适应范围之后,所得到的结论也会更加的理性,概率性也更趋向于良性。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终身学习,拓展视野,强大格局,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当遇到一个线性逻辑问题的时候,或者说直接性的选择题的时候,需要做的方法就是,
一、对方给出的选择,如果对应的目标群体足够多的情况下,群体足够复杂的情况下,会是怎么样的一个选择,这样的概率性事件会比感性化的偏好会更良性
二、自己给出的选择,当难以抉择的时候,对目的性也做一下筛选和感知,目的性的良性和恶性,特例和普遍,短暂和长远,私利和公益,还有公众的角度。
对于个人,还没有想到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为在选择的时候,自己似乎已经有了判断,或者就是自己还没有时间去判断,个人感觉对于筛选已有答案的时候,从普通和普遍的角度来会更理性一些,在普遍里面会反馈到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