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只是不经意之间的,却是有那么的一点心有灵犀,就邂逅了,像似很久的老朋友,相识的太久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
The best friend is the one who sits with you on the swing porth,never say a word,like it's the best conversation you've had。
然而还是认为他们曾经有过最精彩的对话的,否则就真的是面对木头人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不知道为什的东西倾诉了。书是倾诉型的,它们不知道你会想到什么,也不会去在意你想了些什么;同样你也不能够去对它倾诉,就像一场不对等的游戏,更多的人是乐此不疲,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读书毕竟是自己的事情,毕竟是孤独的。
上面是我大概十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当时做的笔记,这本书只是一本很简单的畅销书,但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很奇妙的记忆。重新翻阅这本书,好像真有像相识了很久的老朋友。
主人公是个叫做莉赛尔的小姑娘,生活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很平常的小镇上。纯正的日尔曼血统使她能够很自然的生活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可惜的是她的爸爸;据说是共产党,一个她自己很陌生的字眼,但是无疑,从她到达这个小镇和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时,这个字眼将是她不断强化,不断探索的秘密。
是的,是个秘密,不能说的秘密!
读二战的书更多的是喜欢男人的东西:战争以及鲜血。不同的叙述方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死神的声音一直在提醒我,这是一个和死亡打交道的故事。或许作者并不了解死神到底会不会这么样的对人类产生怜悯,但是,无疑作者是了解人的。
这也就够了,就像那句话:没有什么物种比人类更喜欢毁灭了。
用死神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或许还有他更深层次的考虑,在整个故事中,死神在“我”的眼里更多的是对它工作的厌恶,以及对这个小姑娘的好奇。从在火车上死了弟弟,在弟弟的墓地里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开始了她的偷书之旅。同时也是她认识世界的过程。
全书一共十章,每章的题目用的是莉赛尔偷的十本书的名字,,的名字都很有趣。《掘墓人手册》,《耸耸肩膀》,《我的奋斗》,《监视者》,《吹口哨的人》,《梦的挑夫》,《杜登德语词典》,《撷取文字的人》,《最后的人间没路人》和《偷书贼》。
最妙的是其中的三本书:第一本,继父教莉赛尔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关于葬人的,而且爸爸说以后就用这里面的方法把我埋葬了吧。这就不得不让我产生联想:死神是不是在给我们什么暗示呢,毕竟不是很可爱的字眼,想当初我们的启蒙读本可都是百家姓,千家诗什么的,或许这样理解:用对比来明晰,主人公从小就开始和死亡接触,甚至是从她开始接触文字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掘墓人!
第二本是《撷取文字的人》,这是那个犹太人为莉赛尔写的,一个真实的寓言故事吧。一个躲在莉赛尔家的地窖里的犹太人,那个幻想着和希特勒决斗的人。整个故事也都是围绕在他们之间展开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题所在吧。
第三本是《偷书贼》。天才的设计。这是莉赛尔自己写的,写了在她身边发生的这些故事,也因为这本书使她躲过了飞机的轰炸,当整个小镇都在炸药的威力下灰飞烟灭时,唯有这个在地下室里写自己的书的偷书贼躲过了一劫,而她的继父母,最好的朋友,恼人的商店老板娘,失去两个儿子的邻居......都没了,被死神接走了。
作者在前面不厌其烦的叙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唠叨,矛盾以及恐惧和抗争,而现在真的是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所有的东西都随着一声炮响结束了,结束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个很好的结局吧,物归于原初,重新开始,真是伟大的人类!
而偷书贼在悲哀的寻找父母的时候却丢了她的《偷书贼》,幸好被死神捡到了。莉赛尔活下来了,生活在悉尼市郊,多年后死神去接她的时候告诉她,它捡到了她的《偷书贼》你能猜到偷书贼有什么反应吗?
细节是最吸引人的东西,我在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最多的是被那些震撼人心的细节说感动,细节才是生命。
当然这本书里面值得一提的细节很多,许多不经意的才死神的嘴里说出,那么的随意却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美德。
还有一个吸引我的角色是镇长夫人,一个很好的人,莉赛尔偷的大部分书都是从她的书房里,而她是知道的。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不过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她看上去老是不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