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乡纪事:记忆深处“鼓儿哼”

家乡纪事:记忆深处“鼓儿哼”

作者: 乡土中原 | 来源:发表于2022-11-20 17:57 被阅读0次

    记忆的深处,那些古老的乡村文化,一路陪伴我成长的三弦书和鼓儿哼,和书中那些古代人物、民族英雄豪杰,让我从小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艺人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依然是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永远抹不去的乡愁,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我,正赶上物资匮乏和文化生活荒芜的岁月,因此,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在农闲时节,村里时常来一些耍猴的、玩杂技魔术的、“哼鼓儿词”的……虽谈不上“阳春白雪”,但那表演艺术也可以逗大家乐上一把,点缀一下枯燥乏味的生活。

    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哼鼓儿词”的跛脚残疾人,是从异乡来的,人们叫不上他的名字,只称呼他“哼鼓儿词”的老汪或者干脆叫他老汪。

    其实老汪并不老,板寸的小平头,40岁上下,中等个儿,浓眉大眼,长得十分帅气精神,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脚跛,若不行走,人们是根本无法看出来的。老汪嗓门大,声音洪亮。用现在的话说,他的声音特别有磁性,很有诱惑力。随便找个地方,牛皮小鼓一架,老汪坐在鼓后,腰杆挺得直直的,稳若泰山,话未出口,那架势已把我的魂魄勾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哼鼓儿词”的“学名”叫说书,不过我们那里一直习惯称“哼鼓儿词”或叫“鼓儿哼”。想想也是,表演者右手握着鼓槌,左手指缝中夹着两块铜片,抑扬顿挫地哼唱着故事情节,这样的称谓着实是很贴切的,恰如其分的。

    “鼓儿哼”老汪每年都来我们村三四次,他的每一次到来,在我们那个闭塞偏僻的小村庄,都会引起很大的轰动,全村人倾巢而动,潮水般赶来。老汪“哼鼓儿词”的场面相当壮观,一时,前来观看欣赏者或蹲或坐或站着,一大片,把老汪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相当红火。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三夏生产忙过之后,在村东南的大桑树下,空旷凉爽,凭地势搭建的高高的小戏台上,一鼓一椅一老汪,台下男女老幼黑压压的人群。老汪右手击鼓,左手举过头顶,手指夹着的两块铜片富有节奏地阵阵作响,顿时,台下闹吵嚷嚷的声音随之停了下来,眼光齐刷刷地聚焦到老汪身上。老汪边说边唱边击鼓,时而让手中的铜片脆响一声,身子左摇右摆,头也晃来摆去,声情并茂,非常投入。台下静悄悄没有声响,人们仿佛被引到了另一个世界,间或看到人们拍手微笑,不时听到啧啧的赞叹声。

    听的书大概有《岳飞传》《杨门女将》《沙家浜》《林海雪原》等。老汪在讲说的过程中,每当正面人物、正义一方占了上风时,他就声调激昂,扬眉吐气,并有节奏地让铜片锵锵应和,台下观众无不拍手叫好!说到反面人物孬种阴险奸恶,好人遭到挫折陷害时,他便语速放慢,悲愤低沉,喉咙里仿佛发出哭声。鼓乐声也由强转弱,由弱而息,直至戛然而止。

    此时此刻,台下不免有些躁动,尤其是青少年,想听到结果,好人的命运,恶人的下场。“坏人奸臣咋不让雷劈死,刀枪戳死?”看头顶桑叶风吹的样子,看周围人群中的脸色,实在听不下去了,等不耐烦了,便互相嚷着去庄稼地里或小树林里解手方便。

    我的家乡在豫西南农村,那时村里既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搭台子请剧团演戏是不敢奢想,偶尔看场电影,还要跑到数里甚至更远的村庄,而且都是吃罢晚饭后去的。回想当时的农村,不像城市里专门建有影院、戏剧院,对此农村人无条件光顾享受,一年当中能看一两场“露天电影”就很不错了。因此,唯一像盼过年一样企盼的,就是盼望“鼓儿哼”老汪来村,听他哼唱说书,以解除我们单调乏味的酸苦孤寂,带来快乐,排谴心中的烦恼。

    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如今,乡间的“鼓儿哼”早已偃旗息鼓,这成为我过往难忘的一段回忆。当今,这些“鼓儿哼”的说书人、说唱人虽在农村没有用武之地,但他们都登上了大雅之堂,走上电视了,黄金时段表演一会儿,一袭长袖长袍,一把潇洒飘逸的折扇,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充分地展示着他们的才艺,娱悦身心。每当看到这些精彩的演出,一阵波澜都会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纪事:记忆深处“鼓儿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pw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