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已经步入社会,你就逐渐具有令人羡慕的经验,而且随着阅历会进一步丰富。这是成人与青涩年华中的学生们间的根本差异。学生们因为没有阅历和历练,在学习中只能作为海绵去吸收,待以后去验证。而我们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对知识进行筛选、反思和加工,这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独有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可以为自己提供方便,而且还也可以帮助他人,这是一种可以提供、可分享的学习资源。
然而这种资源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充分使用这种资源的人通常会得到两种称谓,一种称之为思考者,因为你即可以用丰富的案例权释难解的知识,又可以用锐利的事实质疑了模棱两可的学术,这可以别人感觉到经验的重要性;而另一种则被你之为老顽固。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壁垒,无法突破的壁垒,即无法走出去,也不可能走进来,一座被经验包装的知识坟墓。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反思。
经验本身都是有适用边界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内风靡一本书《执行力》,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国外也流行进来一本《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强调执行有没有错?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对。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边界。《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环境中强调执行是绝对正确,因为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军队是一种强调效率的劳动密集型团队,效率高于一切。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军队以服从为天职”。
但是如果主人公把强调绝对执行的做法放入到脑力劳动型的科技开发团队中去呢?比如在微软谷歌这样的企业中,只有一两个人说了算,其他所有人只是执行者,而且还必须是在即定的范围和道路上执行,这样的后果会是怎么样呢?可以想象,那一定是灾难性的结果。所以我们说,执行力绝对算是一个成功的实践经验,但是要用好它就要看我们准备在什么环境用。
能在什么环境用,什么时候要改进,这种边界的确定来源于反思。我们只有对经验产生的环境及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演进过程进行思考后,才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成功(当然也有为什么会失败的反思),才可以正确评判那一次的成功是不是一种规律,是一个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规律,是一个适用于什么环境中的规律。这就是反思。
有反思才有完善,有完善才有提升,提升后又有经验,经验又需要反思,反思后再有完善,完善后再有提升……这种螺旋式的进展才是经验的正确使用方式。
自身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它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趋向,为了保持这种骄傲的自我,我们会对自动对周边的一切开始选择和屏蔽。适用于它的,我们会截留,反之,我们则会视而不见。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一种人类天性。我们在面对别人时,要容纳这种天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取得别人的信任和赏试;而面对自己时,则要警惕这种天性,因为它可以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走向顽固和偏执。
只有懂得“反思—完善——得升”,经验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读书学习中的宝贵资源,而不会成为割裂自身的壁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