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漫漫,大学,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有故乡就会有家,而宿舍,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一个人的早期人格受家庭的影响很大,说是由家庭决定也不为过。同理,后期人格也是由我们在宿舍的生活状态决定的。大学的宿舍时光那么长,就一定和学习、和生活有所联系。如果在宿舍的时间有条理、有规划,那么我们整个的大学生活就不会太糟糕。集体宿舍不是你拒绝有规划、整洁、舒服的生活的理由。
我从初中开始住宿,经历过各种在宿舍状态,比如一开始的努力学习,比如后来的深夜卧谈,再比如最后的一边刷剧一边心不在焉翻课本的罪恶感。我已经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糟糕样子,当一切变得整齐而有规划的时候,我相信我在追求某些东西的道路上也会更加顺畅,以后回想起来也不会后悔、想要重新来过。
遗憾的是,现在才看到这些话,才感悟许多,之前的浑噩状态,让我对什么事情都很麻木。高中有一个宿舍被称为传奇,六个男生,在侥幸考上高中后,发奋图强,他们在普通班,享受的是不怎么精英的教育,遭受的是来自“好学生”的歧视和同班同学的嘲讽。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凌晨四点起床,每一天;他们熄灯之后开着手电筒学习,每一天。很励志对吧,结局也很完美,四个人都去了985,四个在大家看来有学上就很好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尊重。而当时听完这个故事的我呢,只是笑笑,没有丝毫触动。如果现在你看到这里,和我当时的心态是一样的,那么,你存在的问题也和当时的我是一样的。所幸,问题发现的很及时,我们一起解决,从”宿舍”这个根源开始。
我们住的是集体宿舍,摩擦是难免的,宿舍是一个小家庭,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鼓励,督促奋斗、上进坚持和团结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包容不代表忍耐,不能因为是在一个宿舍就不断索取,不断任人索取,“毁掉一个人最好的两种方法,一是强迫他做毫无意义的重复性工作,另一种是让他过集体主义生活。”这句话能被流传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志者四海为家,如果你连宿舍的关系都处理不好,还怎么在社会上活下去?
接下来我们把重点落在“学期”和“宿舍”,考虑到在校以学业为重的情况下,时间空间和很多外在条件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从现在起,在内在充盈自我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在校时间和宿舍条件为自己加分,但求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并且能给予需要的朋友一些思路方向与行动指南上的指引。“君子慎独”这四个字,太适合现在的大学生了,不要讲什么一个人的大学,在高考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生思想成熟的年龄正在逐渐增长,自我意识的存在也在逐渐减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这是两极分化的。如果不在大学做出改变,圆滑的人会越圆滑,只会学习的人会只剩学习。所以为何君子要慎独?当你独居就知道了,人的本性是贪婪和懒惰,独居会剥离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让人沉浸在舒适感中,难以培养好的习惯。
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读书开始,打开一本书,桌子上撑不开手,接着到中午,基本不想下楼,点一份外卖直接送到宿舍,吃完开始葛优瘫,想找一件衣服,却得把整个皮箱翻个底朝天,晚上各种熬夜晚睡,手机不知疲倦的上下翻动。这样的状态,退休后显现都过分的好吗?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先生这样描述“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处于那种状态时的时候,非但没有让我觉得轻松,反而活得担惊受怕,瞻前顾后,为各种事情烦恼。现在回头看来,有一种暴殄天物、虚度美好光阴的罪恶感。
人性都是一样的,我们习惯于讨论别人的故事,甚至对他人的错误,我们都会积极建言献策,指出问题。但是一旦同样类似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觉得尴尬,我们就会觉得痛,我们会逃避,我们就会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如果实在无法违避,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而不是想个办法,解决问题,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将来毕业后的个人生活是从大学开始准备的。大学的区别是从宿舍开始的,宿舍生活要是一团糟,以后做什么事都很难坚持下来,甚至还会渐渐被社会、生活、柴米油盐,吞噬成为一个俗人。在第二故乡里,就这样渐渐迷失自我,选择这里的初心,恐怕也已烟消云散。所以啊,最后的最后,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宿舍不是下课后的终点,而是自由自主的起点,在起点,都是一样的,有理由从这里开始超越别人,和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