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在家呆了近一个月,真是意外的假期,毕业之后,做梦都想拥有个长长的假期,不曾想,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愿以偿”。
疫情期间,让我恍然大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即便是带薪假期但是长时间不工作也会觉得心慌。也让我知道,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就是父母陪伴孩子最初的时光,孩子陪父母最后的时光,一个成年人是无法跟不算年迈的父母在一个屋檐下长期宅着的,他们会看不上你趴窝看手机的德行,哪怕是亲生的 。
更重要的是,疫情让我反思,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主动或者被动的原因无法出门工作,那么我何以为生。
如果我彻底烦了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我有底气离职回家岁月静好吗?恐怕最多休息一段时间还是得回去长长短短,无非换汤不换药;如果父母需要我陪伴照顾,我能辞职在家尽孝吗?恐怕还是最多一段时间,时间一长也就是请护工保姆代劳了,毕竟我长时间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愿意父母都不可能愿意。
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斜杠青年,拥有多元的收入,这样的想法再次浮上心头,比以往每次都强烈。
那么如何选择一份靠谱的“副业”呢?注意,此处的靠谱,指的是合法合规、可落地、可持续、能增值。
近年来,“副业”成为一种“刚需”。搜索“副业”两字,在各个平台都是海海的信息量。但是浮华背后,几多苍凉。我曾经报班正经八百学习自媒体运营,授课老师第一节课就讲的很明白,做自媒体,年入百万的是1%,月入过5000你已经战胜了70%的人,更多的人被割了韭菜。自媒体如此,其他的副业也差不哪里去,毕竟商业的规律在那里。所以我自媒体运营学的不怎么样,倒是学会了冷静旁观。
事实是,主业做不好,副业往往不咋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会因为换行发生巨变,除非他选择主业选的太寸,是熟悉他的仇人帮他选的。那他也会很快把“副业”扶正,变成“主业”。
大部分人的副业,其实都是主业的延伸,比如设计师、摄影师、律师,他们的副业就是接私活,做的还是同类的工作。
所以与其被网络信息蛊惑,去以身试“副业”,不如好好内视自己。
主业和副业,都离不开合理的职业规划,那么什么是合理的职业规划呢?我认为,是我们自身条件和自身的资源的完美结合。
自身条件指的是:你学习的专业,你与生俱来比别人擅长的或者刻意练习后比别人擅长的领域,你接触的最多的和你实际经历的最多的人和事。(你能干什么,干的最多的是什么,干好了的是什么)
资源指的是你掌握的商业知识、行业信息、岗位信息,以及你的人脉圈子(你能看得见够的着工作是什么)。
举个例子,A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家人多高知,本人擅长专研,喜欢泡实验室,那么他应该去读硕读博,将来做教授或者进科研院所,将来开展副业也可能是趣味科研的直播、公众号等等;A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家人多是做生意的,学校期间喜欢参加社团,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多是会来事儿,那他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可以把生物行业的市场、销售或者运营岗位作为职业的起点,慢慢做到管理层,根据其事业的成功程度,开展“培训师”、“职场导师“这样的副业或者直接创业。
所以,大家猜一猜,积攒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劳动关系协调员、薪税师证书,并且一直努力在这些领域学习提升的我,选择了什么作为我的“副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