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书究竟看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书、不同的经历,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
我看《宿命——孤独的张艺谋》有两点感受,看张艺谋如何为自己的使命和才华疯狂做事、隐忍做人;看周晓枫如何为碎银几两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步步为营、步步成长。
张艺谋是超级工作狂。他从每天两点左右开始,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的讨论、连续的会议、连续的压力……他无需任何课间休息。每年初一,他休息,其他任何时间他都可能在劳动。助手不堪其苦,只能仰天长叹,因为张艺谋竟然能晚上十一二点的还要回工作室来继续劳动。马不停蹄,这是他习以为常的节奏。
勤奋、刻苦,张艺谋极限运动般的方式,不属于正常人类的表现。
他经常每天只吃一顿,晚饭基本不吃。庞助理跟周晓枫说过一件趣事,在奥组委的张艺谋越战越勇,废寝忘食。团队成员边开会,边在桌子底下偷偷给会场人员群发手机短信:“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地站出来,跟导演说一声,让咱们去吃晚饭吧。
周晓枫说:“每每深夜,我都拖到只剩勉强的人形,神思恍惚,近迹白痴,再看屏幕上被放大的剧本,句逗不分,里面的角色对我而言都成了陌生人,台词说的都是外语,老感觉自己的口水要从豁嘴里流出来。张艺谋须臾不歇还不算,我累得神情恍惚地离去,他回家还要看碟。第二天,他现蒸现卖地给我普及昨晚获得的新知,或者讲讲深夜重播的百家讲坛,兴致勃勃转述并在黑板上画图,分述恐龙灭绝的原因……他全无倦意,眼睛里精芒四射。”
“合作数年期间,我从没见张艺谋打过一个哈欠,他好像天生就没有那个功能,至多只是几十个小时没有睡眠过后,眼睛里有点小血丝。史泰龙不会笑,张艺谋不会打哈欠,事实上,在工作两年以后我就开始秘密等待那个神奇的瞬间,有一种越来越重的好奇心,甚至带有恶作剧般的期待,但我的希望日渐渺茫,比守株待兔还难,我像等着一只落在极地上的孔雀开屏。只有一次短暂的瞬间,张艺谋困得热泪盈眶,令我一阵窃喜……结果,我依然失望,没有等到那个历史时刻,他像鱼一样不停开合的嘴并没有像被口腔医生检查喉咙一样张大到鳄鱼的程度。”
对于张艺谋来说,工作不是惩罚,是他持续的沉迷。
张艺谋对“机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没有人能长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的来临。你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往往是准备之后你做了临时性的选择、不知深浅的决定,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千年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我喜欢美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变色龙一样的刘易斯,无人能抵抗他的魅力——而针对他极其苛刻的体验派表演方法而言,说喜欢两字,几乎是一种轻慢。应该说,是格外的尊重。据说为了表演患先天脑麻痹的主人公,刘易斯练习到能用左脚夹起一根针再放下;为体验《因父之名》中主人公身陷囹圄的感觉,他把自己禁闭在一个牢房般的环境中长达数月。中国的很多演员也是优秀的,若论真这么舍得自己的,恐怕寥若晨星。
花费最少的力气达至最佳的效果,我们愿意以更经济的方式经营自己,不愿去做笨力气和笨功夫。在这点上,张艺谋例外。他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他才无悔。
张艺谋的抗击打能力也优于常人,意志力顽强。周晓枫说:“八年来,我没听到张艺谋抱怨过自己多累、多辛苦、多不容易。没有,从来没有。
榜样力量的带动下,我被迫反省自己的娇气和怠惰。我应该发愤图强、发疯创新,应该坚持工作。”
读到这里,我的精神世界为之振奋,这样的张艺谋值得崇敬。我们往往看到他取得成就之后的低调时刻还说“这个人真能装”,实际上,对于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使命来完成的人,他没有时间、刻意装给大家看。这种付出之后的低调,带着朴素的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