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子女教育

关于子女教育

作者: 喜乐爸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20:36 被阅读0次

子女教育(一)

最近一些媒体就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对我做了一个采访,在采访完后,我又整理了思路,有了些更清晰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四封信里,我将我整理清楚的看法分享与你。

我们的采访是从最近流传的一个小段子聊起的,段子说的是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去问禅师:“我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禅师说:“清华北大毕业的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你买学区房干吗?”

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悖论。不过,这个段子也偷换了概念,把一个不完全真实的事情说成事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找出一些反例是很容易的,但是凡事要仔细推敲具体的可能性。

我在之前第84封信介绍德国人的智慧时讲过,“生活是具体的”,虽然清华和北大很多毕业生在北京暂时买不起学区房,但是,他们相比其他的人,买得起学区房的可能性还是要大得多的。不过从这个段子引出的话题,我表达了三个观点。

首先,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存在,只能是相对的公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教育资源永远都不可能平均分配,都有相对好一些的,和欠缺一些的,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不够分的。

今天普通中学的师资水平和硬件条件,可能比20年前重点中学要好很多,但是依然有更好的学校,而大家都希望进入最好的学校。至于谁能进那些好学校,全世界通常只有三种方法,通过抽签、考试录取、分学区。

抽签的方法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喜欢,但是在美国这确实是一种方法。抽签的结果会让这个社会失去活力。如果都是靠运气,谁还努力?那社会就没有发展,财富不会积累。考试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法,但是因为在中国有点变了味道,让学生们的压力太大,因此这些年有被取消的趋势。除此之外,分学区几乎就是唯一一种简单而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了。

有人问我,美国有没有学区房?其实,学区房的概念恰恰起源于美国,而且美国好学区的房价和差学区的房价差别比中国要厉害得多,很多时候,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几倍。在硅谷中心的帕罗阿图市(Palo Alto虽然叫做城市,但它只有两万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小镇),处于中值水平的独栋房房价在300万美元以上,而和它只隔着一条马路的东帕罗阿图中位数房价只有60-80万美元左右。

这两个区的差别有多大呢?一边住着拉里·佩奇、扎克伯格,以及很多斯坦福的教授,过去乔布斯也在那里,另一边是很多中低收入的墨西哥裔居民,包括不少非法移民。在美国,没有人觉得这种划分学区的方法有什么不好,因为大家习惯了。但是久而久之,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学区,整个条件都比较差,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很长时间几乎没有改变过。

在中国,我可以预见,只要采取就近上学的政策,未来的房价受到学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今天大城市的房价基本上是以离中心地区的距离来定,比如北京的房价,二环的比三环贵,三环的比四环贵,四环的比五环贵,靠近CBD的比远离CBD的贵。但是,今后会形成北京四中附近的最贵的格局。

当然,是否上了好中学,甚至好大学,孩子将来就一定有出息,这可不一定。中国有句话,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对于上学也是如此。一个再好的学校最后几名,也未必比一个一般学校的前几名好。我在清华担任班主任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对于十几岁,甚至二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讲,自信心很重要,如果老是最后几名,人一辈子的自信心可能都难以培养起来,很多潜能得不到发挥。

因此,孩子上了重点学校并不能保证将来就一定能成功。在美国,一个差学区的第一名,远比一个好学区中等的学生更容易被哈佛或者斯坦福录取。我在身边就经常看到这个现象,一些朋友的孩子,在读中小学的时候申请最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们进了第二档的学校,由于竞争不是那么激烈,那些孩子后来很多上了常青藤盟校、MIT(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大学。而即便是最好的高中,也不能保证一大半的学生能进那些顶级的大学。

至于是否每一个家庭都需要省吃俭用买学区房,那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不过,如果在北京多花几百万买学区房,可能有人会想有这钱还不如干脆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呢。在美国,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车到山前必有路,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庸人自扰。这是我对学区房的第二个看法。

前面的段子,倒让我想起一个更值得讨论的话题,作为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给孩子的应该远不止是一个学区房,而应该有更多东西。

在当下的中国,家长购买学区房只反映出两件事,拥有一定的钱财以及对教育非常重视。重视教育,中国很多家庭都能够做得到,不需要上清华北大。今天,每年能够进这两所顶级大学的高中生,加起来不过6000人左右。这些人用了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需要为社会做的事情应该不仅仅是谋生,而应该更多一些。

我在《大学之路》中介绍各个美国名校时指出,美国的名校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巨大正面影响力的行业领袖和精英,那些人应该领导未来的美国乃至未来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进了哈佛大学,最后只满足于找一个收入还不错的编程的工作,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能够进入清华和北大的人,需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学校有责任,学生们自己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学校期间完成对自己的塑造,而不只是学到了一门手艺。

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当那些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走出校门,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之后,他们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孩子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其他课程所不能给予的高品质教育。如果从这两所大学走出来,只是获得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让孩子继续重复考试升学的老路,这就不仅是整个教育的悲哀了,还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哀,家长的悲哀了。

作为那次访谈的第一部分,今天我就和你聊到这里,希望你继续关注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我将谈谈我对自己孩子教育的做法,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我对突破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的感悟。

子女教育(二)

今天和你分享的是媒体对我的采访的第二部分,谈谈我对自己孩子教育的体会。

记者问我:“有一段时间大家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而最近有一种思潮,有点像是阴谋论,说其实倡导‘快乐教育’是国外上层社会的人实现社会分层的方式:他们是怕大多数平民阶层家庭的孩子赶超他们,所以声称,比如三点多自己的孩子放学了就开心地玩儿。而实际上,国外上层社会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学了要上各种辅导班,非常拼地在学习。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所以咱们国内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快乐教育’,其实孩子还是需要花时间辛苦学习才能够有成果。您对‘快乐教育’这个事怎么看?”

上面这种观点,我是听说过的。如果光看美国很多上层人士的做法,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快乐教育”是否是一种阴谋。美国有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父亲,就是当今的总统特朗普,他的儿女被教育得都很优秀,而且他为了方便小儿子上学,居然让他留在了纽约,而不是搬家到华盛顿。

比尔·盖茨的父母为了他的教育,曾经在搬家后又搬回到了好学校附近。我女儿的一个同学,父亲曾经是财富500强公司的创始CEO,家里的房子大得不得了,每天晚上却要把自己的孩子们都集中到一个书房里上自习,而且努力把自己几个孩子都培养成高尔夫球高手,大儿子还平了当年老虎伍兹的记录,并且进入了斯坦福读书。

如果你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会得出“快乐教育是阴谋论”的结论。然而,美国也有靠父荫混事的官二代,比如克林顿的女儿、女婿,奥巴马的女儿,小布什的女儿们等等。克林顿的女婿开了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在美国股市不断上涨的前几年,它居然长期大幅亏损,投资人考虑到希拉里可能当总统,不好意思撤资,等到希拉里竞选失败,大家纷纷撤资,该基金公司马上破产关门了。这样的官二代,恐怕难以将父辈的业绩发扬光大了。

对于是否应该快乐地学习,我是这么看的。读书其实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但是辛苦地学,和不喜欢硬被逼着学完全是两回事。孩子可能学得很辛苦,但是并不等于要让他很痛苦。我自己从高中到大学,学得比很多人辛苦,但是并没有很痛苦。如果感到痛苦,我就不学了。

我父亲曾经和我讲,以我的智力,稍微再努力一点,成绩会更好,但是我觉得那样我会痛苦,因此宁可成绩差一些。当然,我也为我略微差了一点的成绩付出了代价,这些经历我在《大学之路》中介绍过。然而,我不痛苦。直到今天我回想起来,我非常享受高中的生活。

逼着孩子痛苦地学习会有什么结果?你即使让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终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美国音乐界曾经这样评论中国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演奏家。他从小被逼着学乐器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现在貌似功成名就了,但音乐界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评论家们认为,他弹奏的乐器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不过是一个Entertainer(表演者),而不是Artist(艺术家)。为什么呢?因为他小时候学这个乐器学得很痛苦,从小就恨这个乐器。在搞艺术的人看来,不是真正喜欢这个乐器是无法表现音乐的美感的。

在几乎每一个行业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为喜欢,是从兴趣出发。而从利益出发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前5%之间的一个水平,并不是最好。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抬杠说,做到前20%也不错,那我无话可说。

美国上层社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是一点都不少的,孩子读书和参加课外活动可能也会很辛苦,但是他们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辛苦和痛苦是两回事,一定要区分开。所以,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我自己对孩子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爸爸,虽然我也会对她们发火,但是我从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情。在我看来,作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因此,我对所有人讲,让我做事情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影响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对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没有我的孩子重要。

我虽然事情比较多,但是每天一早会自己送孩子上学,路上和她们说话,每年我会带她们出去度假。对于女孩子来讲,父亲的存在会给她们带来安全感,这点是母亲做不到的。另外,在家里,父亲经常陪伴孩子,会让孩子比较大气。

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成为好人。我总是和我的孩子讲,“你们是否能上好大学并不重要,关键要成为好孩子”。在我大女儿申请学校时,我对她讲,“只要你是个好孩子,即使上了迪∙安扎学院(De Anza College,我们家附近的一所大专院校,任何人都能进去),爸爸也会爱你的”。对于我的二女儿,她显然不是学校最出众的学生,但是她几乎是同学们中最快乐的。我经常对她讲,不论在学校得了什么坏成绩,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告诉爸爸,就是好孩子。

为什么我那么看重成为好孩子这件事呢?因为我看到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这做那,最后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搞得孩子一直对读书没有兴趣,孩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最后混一个文凭了事。有的家长逼得孩子非常逆反,后来很不幸福,自己也很后悔。看到这样的家长,我就想,对于每一个孩子,上帝都给予了他们一些天赋,靠着那些天赋,他们应该能过上属于自己幸福的生活。

我敢于“放纵”孩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相信人类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一个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内在的欲望,让他们自己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当然,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需要不断地尝试才能发现。明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件事。

子女教育(三)

今天和你分享的是媒体对我的采访的第三部分,谈谈我对孩子兴趣培养的看法。记者问我,现在中国的孩子,要上课外班,周末排得满满的,在美国也一样吗?

在美国优秀的高中,对于课外活动要远比中国更看重,孩子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做课外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能够热爱生活,另一个是在一些竞技中培养他们的勇气,获得名次,让他们能够有一些在竞争中成功的经验。

很多人关心在美国高中生具有某些特长会不会加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复杂。美国的大学并不是按照分数录取学生的,因此特长并不能折算成分数加到高中生的成绩单中,但是它们对录取很有帮助。美国顶级的私立大学,除了个别靠平权招进来的学生,其他的绝大多数(占到九成以上)学生都是特长生。

当然,什么算是特长,到达什么水准能够有用,还是有一定标准的,简单地讲,就是在各种竞赛获得州一级的名次,当然能够获得全国和世界的名次更好。至于说钢琴弹到十级,或者画画在哪个杂志社办的比赛中得奖,对录取是没有用的。这些私立名校录取的具体标准,我在《大学之路》中有详细介绍,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要有一个特长,再加上学业不错,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反过来,以学业为主,特长加分。

要做到州一级前几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体育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些中学生需要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六点以前开始训练,八点钟和大家一起去上课。然后下午放学要继续训练,周末更是要花大部分时间在训练上。

因此很多人讲美国孩子的负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轻,是有道理的。我在美国的一些同事朋友的孩子,有得过全美滑冰冠军的,有在乐器比赛中进入前三名的,有打球打到专业水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国的朋友的孩子则不会在课外活动中花那么多精力。

讲到这里,大家会问,美国那么多名校,怎么可能都招收这样的学生呢?美国名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在1000-1500人之间,再扣除一些外国学生和那些靠平权照顾进来的学生,排名前十的大学一年招的学生也就是10000名左右。

各个州各种比赛,从与课程相关的(比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到科技的,再到文体的,获奖者一年都有上百名到几百名,加到一起,基本上就填满了名校的空缺。我在之前第160封信中介绍哈佛商学院时讲,“玩”在那样的名校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其实其他大学情况也类似。当然这个“玩”不是指泡酒吧,打游戏,而是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至于我的孩子平时在课外活动中花多少时间,我算了算每天花的时间并不少。我大女儿是打跆拳道的,现在是黑带三段,她每星期要训练三次,等到快升段的时候还要强化训练,早上六点钟就要到场,中午十二点才能回来。此外,她每周还会去医院做4个小时的义工,再加上绘画和学习音乐,以及在学校一些俱乐部的活动,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课外时间就给占用了。

至于这些课外活动的兴趣是怎么找到的?其实是她不断尝试的结果,除了上述活动,她还尝试过其他活动,但是因为不喜欢,我们就没有逼她继续做下去,就放弃掉了。由于她做的事情是她喜欢的,虽然辛苦,尤其像练习跆拳道这种事情,但是并不痛苦,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贯彻了快乐教育的原则。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她过得还是蛮自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高中阶段,也从来没有熬过夜,每天晚上大约十点钟就睡觉了。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即使兄弟姐妹,爱好也会相差很大。我的二女儿也尝试过她姐姐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很多不喜欢,就没有继续,不过她也慢慢找到了两个她喜欢的活动,一个是打高尔夫球,另一个是唱歌剧。我们家其他人都不唱歌,甚至不唱卡拉OK,因此谁也没有想到她有声乐的天赋,仅仅学了一年就能得奖,还到卡内基音乐厅去表演。因此,孩子的天赋要靠挖掘,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东西。

最后谈谈我对学习奥数之类课程的看法。如果单纯是为了训练一下头脑,孩子也不觉得枯燥,不妨试一试。但是,对绝大多数家长,我建议不要对此抱有什么幻想。坦率地讲,如果没有数学天赋,智商达不到一定水平,不要指望在奥数上能得到什么好成绩。很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句话不错,但是如果先天不足,培养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

一位家长曾经强迫他的孩子参加奥数训练,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完全走错了路。我对他们讲,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90%的孩子都在学习奥数,这种情况下,你指望奥数加分就不可能了,如果只有1%的孩子学习,你的孩子还有希望。这位家长不服气,表示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我问他,你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在班上能否进入前十名(前20%),他坦白地讲,做不到。我说,如果智力水平达不到前5%,那些数学题是做不出来的,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在高中时,最好的数学竞赛成绩是北京市第三名,后来能写数学书,拿到小学的奥数题,还有一半不会做呢!一般孩子的数学能力,比我都不知道差多少,家长指望他们的孩子在这方面能加分,真是耽误了孩子。俞敏洪有一次和我在北京电视台谈教育时讲,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假定自己的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前5%,按照这样的假设培养孩子。不知,一个50人的班,总有25名以后的学生。

对于中学生,我非常主张让他们在课外多做点事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但是千万不要看别的孩子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学,去做。我还是相信,上帝对每个孩子是公平的,在一方面少给了他们一些,在另一方面就会补偿他们。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

(四) 突破阶层和出国

今天是我们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讲讲如何突破自己的阶层,以及对学生出国的建议。

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社会阶层上往上走,比自己强。但是,正如我在之前一些来信中多次讲到,这件事情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当然,如果做得聪明一点的话,效果会稍微好一点。

如果把阶层的突破大致分一下类,可以分为两种,即贫困阶层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设法变成精英阶层。后一种要比前一种难得多。

从贫困阶层进入中产阶级,在今天的中国还是能办到的,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首先是父母和孩子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父母支持孩子上学,孩子自己愿意上学。中国目前高考升学率还是非常高的,除了那些不愿意读书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学。

在大学里,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很重要,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更重要的是,它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好坏关系不大。因此,对于最底层的人,只要能认真读书,并不需要成绩那么优秀,也能完成进阶的第一步。这容易完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大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产阶级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因此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机会较大。

但再往上走就比较难了,这是中国城市里大部分中产阶级遇到的困境。比如,很多人这一代做了工程师,他可能并不希望孩子读书还只是像自己那样为了单纯的一份工作,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进入到管理层、领导层,成为精英。这些家庭的孩子最累,因为家长不仅要求他们书读得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各种特长。由于精英群体的人数少,中产阶级完成进阶的机会并不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

不过,中产阶级难以完成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发展。总的来讲我不赞同“起跑线”之说,但如果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当然,很难要求父母都能有见识,不过父母不断学习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好处。

关于父母的精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第28封信中已经有过一些介绍了。此外,中国父母的一个可以普遍改进之处是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去带。从某种角度讲,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以及补习班和兴趣班,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记者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留学是比较合适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了对方一个问题,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将来是想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如果想在国内发展,为什么要出去?这个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必须先想清楚,再做出国的决定。

记者介绍,国内的很多大学教育在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上有所欠缺,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他们的主编是在耶鲁读的书。据他讲:

我之前在耶鲁读商科,以及最近在哈佛修了一门心理学的课,发现很多的课是要求你事先有很多的Reading(阅读),美国大学要求的Reading比中国大学的要求多十倍都不止。它是要求你去思考的,然后你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上课。

而且,课后的作业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做题,考试也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你写几篇Essay(文章)或者一篇Term Paper(学期论文),这些东西它是逼着你去思考,去查阅更多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你要自己去找论文,找完了之后你还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把它写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方法。

所以,我个人认为,出国学习,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去体验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

对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同样的本科教育,国外好的大学对启发人的思考,启发人的潜力方面比国内做得好,国内大多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因此,我是觉得到国外读书的必要性,第一是了解世界,另一个是培养思维方式。

国内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接受“有标准答案”这样一个概念,这道题做错了,因为你跟我的答案不一样。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都有对和错的答案,尤其是人文类的,绝对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的、好的和坏的答案,关键要看得到答案这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你是否有证据来证实它。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寻找绝对的对和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用这种思维方式做事情是做不好的。类似地,如果总是机械地按照领导说的做,人的创造性就全失去了。因此,在国外一些好大学里,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远比学到点技能更重要。

至于什么时候出国,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三个阶段,就是看大家的家庭条件了。

在今天的一线城市,一个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国在经济上并不是大问题。如果家人能够去陪读,那么当孩子能用中文流利地写作时就可以出去了,比如说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都可以。然而,如果要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者朋友家,这时就要慎重考虑了,我还是觉得一个完整的家对孩子非常重要。

第二个可以考虑的出国阶段是读完高中,到美国读本科。中国现在很多留学生是在那个时期出国的。本科出国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就上了国际学校或者顶尖的公立高中,有些甚至是海归的孩子。他们在读书时就没有打算参加中国的高考。

还有一种人是在国内上不了985的大学,但是学得还算过得去。这些学生如果认真准备申请美国的大学,能上一所二流偏上的州立大学,这些学校的教育跟国内的985大学相比也不差。如果孩子的上进心比较强,过个一两年,转到更好一点的大学,我觉得这条路也蛮不错的。

在国内上了大学,不仅没法转学,甚至不容易换专业。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能够在国内上985大学,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蛮多的。然后到本科毕业的时候,去国外读研究生,这是很容易的。

当然,第三个出国的阶段就是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我本人走的就是这条路。

对于是上中国普通的高中,还是国际学校,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疑问。记者的问题是这样问的:

刚才您也说到了国际学校,现在其实有很多中产家庭都在面临这个问题,我到底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国际学校?因为他们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更快乐的因材施教的环境下成长,但是有一些家长有很高的目标,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读常青藤的名校,比如耶鲁、哈佛、普林斯顿,但发现从中国大陆录取过去读名校本科的,国际学校的学生基本一个没有,反而是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的公立学校更多。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公立的重点高中的录取率是不是要比在国际学校高很多?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每个常青藤名校每年从中国内地录取的学生可能不会超过10个,这么少的数量是不具统计意义的。

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有好的和差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在中国参加高考,还是说一定要出国。这事先想清楚,因为路数是不一样的。

如果想参加中国高考进入中国的好大学,那么进国际学校肯定是考不上的。反过来,如果想去美国读本科,在中国读了普通的高中,哪怕成绩再好,申请起来也很难,因为美国的大学不是完全看成绩的,还要看是否做了很多社会活动,从高中开始就要准备社会活动,中国的高中基本上是没时间来干这些事的,所以在公立重点高中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是凤毛麟角。

最后总结一下最近这几封来信的内容。我们读书要有目的性,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段,或许目标应该不同。虽然我们都希望通过读书能够进阶,而且从底层晋升到中产阶级比较容易,但从中产阶级跻身精英阶层就比较难了,这件事不能着急,要一步步来,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相关文章

  • 关于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一) 最近一些媒体就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对我做了一个采访,在采访完后,我又整理了思路,有了些更清晰的看...

  • 2018-09-01

    还在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关于修复关系,关于子女教育问题。

  • 凡人小传

    关于爷爷的系列故事 (九)对子女教育很严厉 爷爷对九个子女教育都很严厉,儿时父辈们很顽皮,上房揭瓦、下...

  • 关于子女教育——摘录

    0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

  • 从《小别离》看剧中海清为什么离婚?

    一路高歌热播的家庭都市(SI BI)剧《小别离》,就要迎来大结局了,关于出国、关于子女教育,关于事业与家庭的...

  • 怎样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需要提供什么哪些条件?

    关于子女教育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很关注的,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两个最影响子女教育的方面。 一、自身家庭的影响。...

  • 父母公益课不同的一次体验今日复盘124/365

    今天临时上了一堂父母公益课,关于情绪,关于多子女教育,关于夫妻关系,关于亲子关系。 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都是...

  • 关于子女教育的启示

    家有三少,我对于孩子的教育自然多关注一些。在榜样专访周,我从这些榜样老铁的访谈中汲取了不少关于孩子教育的营养。以下...

  • 关于子女教育的随想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是这“深”与“远”却是难以把握、难以衡量其尺度,或忧心力不足而未达,或惧用...

  • 个人所得税政策热点问题解答——子女教育

    一、子女教育 1.子女教育的扣除主体是谁? 答:子女教育的扣除主体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包括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子女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zs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