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湘西凤凰,大家都会不由自主会想起一位大作家——沈从文。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能成为今天,与凤凰的另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就是与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的“湘西王”——陈渠珍。

01
凤凰城古称“镇竿”,夏、商、殷、周以前,这里被称为“武山苗蛮”之地。这里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民风彪悍。
由于历年不断的苗汉冲突战争,朝廷便安插了一支军队常年驻扎城内,因地名镇竿,所以称这支军队为“竿军”。
祖籍江西的陈茂林,就是这支军队里一个小小的军官。他,就是陈渠珍的父亲。
陈渠珍原名“陈开琼”,16岁就读沅水校经堂时,便改名为“渠珍”,把自己比喻成:遗弃在沟渠里的珍珠。
1906年,陈渠珍从湖南武备学堂的将弁班毕业。第二年便和同乡兼校友林修梅,一起投奔了川边大臣“赵尔丰”。
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十三世达赖向北京清廷求援,宣统皇帝下旨援藏。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也正是因为这次进藏,使陈渠珍的人生发生了一次颠覆性的变化。
02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日,陈渠珍来到了林芝的德摩。那里风景宜人,平原广袤,阡陌交错。当地的第巴(即部落头人)热情地接待了他。美酒、美食,自然也少不了美女。
只见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十几个藏族姑娘,袒露右臂,在草原上策马奔驰。她们长辫垂肩,丝带飞扬。
地上每隔三四十步,插了一根一尺高的球竿。原来,这些乘马女子在表演拔竿比赛。
只见有一位大约十五六岁的姑娘,相貌虽不十分出众,但身手矫健敏捷,连拔五竿,其他的姑娘每个人却只拔得一两根球竿而已。
大家都对这位姑娘赞不绝口,尤其是陈渠珍,简直把她比作女中豪杰。藏地军官加瓜彭错说:“这是我侄女西原。”第巴也笑着说:“公如属意,即以奉巾栉(为妻室)如何?”
大家听了都一起大笑起来,陈渠珍也只当一句玩笑话跟着笑了起来。
第二天,第巴和彭错夫妇却真的把西原送来了。陈渠珍见西原“靓衣明眸,别饶风致”,便也心生爱意。“因一言之戏,竟缔结孽缘”。

03
自那以后,西原嫁夫从夫,不怕危险,一直跟随丈夫参加战斗,在平定波密野人的战斗中,好几次救陈渠珍于危难之中。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军队中的哥老会发动了兵变,杀死了统领罗长裿。陈渠珍决定带领湘黔籍官兵共115人从青海返回原籍。
此时的西原,也下定决心,选择与丈夫生死相随。她拜别父母,母亲含泪送给她一座红珊瑚,说:“汝若随本布出川,则天涯地角,相见无日,汝其谨护此物,异日见此物,如见吾面。”
天涯海角,母女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逃离路上,陈渠珍一行遭遇风雪迷路,茹毛饮血。在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性本质中的善与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在一路上有西原的爱温暖着他,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爱,才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即使剩下最后一块干肉,西原也要留给陈渠珍吃。她说:“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所逃死耶?”
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让陈渠珍感动至极。多年以后,这位湘西王每次想起这些,肝肠寸断,不能自制。
04
终于历尽艰险,到达兰州,115人仅7人生还。而这一路,全靠西原的高原生存经验,才没有让陈渠珍葬身雪域。
曾经明艳如花的西原,此时早已经形销骨立,往日容颜不复从前。
面对身无分文的陈渠珍,西原默默拿出了母亲含泪赠送的红珊瑚,给陈渠珍拿去换钱。
殊不知这一路,再苦再累,西原都一直背着这座红珊瑚舍不得丢弃,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念想。可是,为了丈夫,她连自己的性命都愿意舍弃,更何况母亲赠予的红珊瑚?
原以为,英雄美女,苦尽甘来,从此他们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自古红颜多薄命!从没有离开过西域高原的西原,却不幸染上了天花。又因为庸医的误诊,终究无回天乏术之力,西原去世,时年十九岁。
她仿佛生来只为了完成守护夫君回家的使命,便阖然离去。
陈渠珍悲痛欲绝,抚棺大哭,将西原下葬于西安城外的雁塔寺。

05
1912年,陈渠珍孤身回到了凤凰古城。此时清朝彻底覆灭,新的中华民国政府,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控制。
时势造英雄,九年以后,陈渠珍成为了割据一方的“湘西王”,而沈从文,此时就在他手下任书记官。
这位名满湘西的湘西王,对西原的思念早已深入骨髓。1921年的冬天,陈渠珍把西原的遗骸迁回了湘西。几十年来,他将五个女儿的名字,都嵌入了一个“元”字,“元”即“原”。
大女儿叫元芳,二女儿叫元芬,三女儿叫元青,四女儿叫元吉,第五个女儿叫元景。这或许是,陈渠珍怀念西原的一种方式吧!
很多年以后,陈渠珍追忆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写就一本《艽野尘梦》的奇书。书中写至西原的去世,便嘎然而止。结尾写道:“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凤凰古城里的沱江,依旧静静地流淌着。南岸的古城墙,历尽了百年沧桑!
其实,凤凰古城有沈从文,也有文采斐然的陈渠珍;有《边城》,也有《艽野尘梦》这本奇书;有翠翠,还有一位万里随夫的藏族姑娘西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