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可敬但不可爱的悲情“圣贤”

可敬但不可爱的悲情“圣贤”

作者: 云间陌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00:51 被阅读0次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读后感

    我的书架一角

              我轻轻地合上《曾国藩》的最后一页,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一部严肃深沉、卷帙浩繁、近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我用了二十多天才读完,感觉犹如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虽然过程艰难漫长,但感受纷繁复杂,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位列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之首,对他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毁之者认为他是祸国殃民的卖国贼、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而誉之者也不遗余力,对他极力推崇。

            与其同时代的名臣左宗棠认为他有“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梁启超认为他是“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认为“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更是继孔孟、朱熹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创立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甚至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典范式人物。其知人用人、从政为官、治家教子均有过人之处,成为影响无数人的精神偶像。

            对同一个人物,毁誉都如此极端,岂不令人困惑?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复杂的,人物原本就是立体的,事情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人物也并非非好即坏。无论是大贤大圣,还是大奸大恶,曾国藩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在作者唐浩明的笔下,这个人物走下了神坛,有血有肉、充满了悲情色彩,其为人处世的许多思想都发人深省。

      曾国藩天分不高,在同辈士大夫中只“属中等”,甚至颇为钝拙。有这样一个故事,此书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却广为流传: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资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还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檐下,原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依我看八成是有人为了骂他笨杜撰的。但曾国藩不够聪明却是实情。这么“笨”的一个人,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靠什么?通过阅读此书,我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励志笃行

            曾国藩虽以军功显达,但平生之志实在读书作文。他的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奉行程朱理学,追求忠孝节义,一生致力于成为孔孟、朱熹、王守仁那样的圣贤。无论读书、行事、从政都笃行此道,但他对道家等其他学说也不排斥,力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他博览群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书籍往往潜心研究,深刻反思,多有批注。他一生读书不辍,即使在政务繁忙时也不曾稍有松懈。平生交往的也都是同道中人。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推广儒家文化事业:重修江南贡院,恢复因战乱而停了十二年的江南科举,优待士子;遇到赏识的才俊,便不遗余力提拔重用,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因此在当时的读书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以忠谋国,虽然他清醒地意识到清王朝气数将尽,尤其是平定太平军叛乱以后,他功高盖主,许多人都劝他独树一帜,夺取天下,取清帝而代之,但他始终忠心不改,为了博取朝廷的信任,甚至不惜自裁羽翼。现在看来,他这是愚忠。但在当时,“忠”却是为人臣最高的道德准则。因此,虽然历经三朝皇帝,但他一直能享有帝王的信任,因此平步青云,最终位极人臣,成为汉臣领班。

            他虽然奉行儒家思想,但并不顽固守旧。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清庭之所以在洋人面前处处卑躬屈膝,其根源在于国力的差距。他完全同意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就包括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詹天佑。眼光不可谓不开阔,不长远。

            大而化小。即使我们胸无大志,但曾国藩的这种认定一个目标就努力践行,终生不改,九死不悔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需要的。

            二、勤勉自律

            儒家主张读书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修身为本。曾国藩奉此而终身行之。曾国藩一生驰骋于战场、官场,勤于政事,按说是没有多少空闲时间的。但他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无论多忙 ,每日必须坚持早起、读书,练字,写日记,即使偶然耽搁了,日后也一定要补上。他一生著述多达百万字以上,涵盖做官从政、为人处事、文学理论、教子治家、书法等各个领域。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他的日记甚至可以当成日历来用。书中提到一件事,曾国藩纳了一个小妾照顾自己的起居,恰逢咸丰帝驾崩,百日国丧将满。别人都说一百日已经到了,他翻开自己日记一数只有九十八天,硬是等了两日以后才让小妾进门。此人之自律,常人难及。

            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尊贵显达。但无论在何处为官,他的吃穿用度都极其俭朴。不穿官服时常著布衣。住处不求宽敞,仅设一床一桌而已,都是多年旧物,连寻常人家也不如。装衣服和书籍的箱子用了几十年也不更换。毕生积蓄不过两万两白银。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腐成风的晚清官场,无异于一道清流,所以属僚对他都极为敬服。当然也不会在这方面给人以把柄,更不会因此而获罪于朝廷。这是他仕途通达的一重保障。

            三、谨慎周密

            除读书练字记日记外,静坐也是曾国藩每日坚持的事。每遇大事难事,他便靠焚香静坐来理清思路。他虽无大才,但却有“临大事有静气”的气度。在曾国藩的内心深处,荣耀总是伴随着危机,使他不敢有一丝疏忽懈怠,总是如履薄冰。在这方面作者对曾国藩的心理往往有细致入微的剖析,这也是此书始终笼罩着一种悲情色彩的主要原因。曾国藩每遇事总是方方面面反复思量。即使是平常与人谈话,也敏感谨慎,不敢多说一句嘴外的话。攻破天京以后他功盖朝野,摩下湘军势力无人能敌。很多人劝他自树旗帜,学赵匡胤黄袍加身。包括左宗棠也来信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试探,但他将左的原话改动一字以“鼎之轻重,不可问焉”回复。又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向众人表明心志。肃顺曾保举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心中感激,但却为避结党之嫌,只向皇帝上谢恩折子,没有给肃顺写信。后来肃顺倒台被抄家,抄出的信件中多有地方大员与之往来的私信,许多人因此获罪。唯独没有发现曾国藩的片纸只语,因而朝廷对他更加信任。

            虑事周全,处事谨慎是他得以善终的又一重保障。

            四、勇于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充分继承了发扬了乃祖的这种自省精神。曾国藩常于静坐时或在日记中对自己加以审视,凡有不利于修身的言行,往往展开严厉的自我批评。一次他梦见一同僚因放了主考官得银若干,私心甚是羡慕。醒来后便痛心自责,认为自己尚有好利之心,甚至在日记中骂自己“卑鄙”“下流”。他一生秉持“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君子慎独”的修身理念,最终达到了极高的修身境界。

          结语:曾国藩一心想做圣贤,也为之努力了一生。但我个人觉得圣贤固然可敬,但人若过于理智,便丢失了真实的自我。一个人若是自律过严,责己太甚,则会失了一个“我”,缺了一点“真”。因此曾国藩可敬,但不可爱。他虽然功成名就,但我总感觉他这一生、他这个人都不够痛快。他的心中有君王朝廷,有道德功名,有家族荣耀,唯独没有个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身边的人。所以即使他名重当时、千古留名,也终究是敬他者多,爱他者少。他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相较而言,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却都有其可爱之处。如恃才傲物、心直口快的左宗棠,重情重义、不慕名利的才子彭玉麟,深明大义、具有英雄气概的康禄,甚至残暴贪财的曾国荃也自有其快意恩仇、率真豪爽的一份真性情。这些人无论结局显赫还是凄凉,都痛痛快快按自己理想的方式活了一场,也不枉在这天地间走了一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敬但不可爱的悲情“圣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ag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