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讲究人情,特别看重关系和人脉,毕竟朝廷有人好做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平时看个病、上个学、办个酒席,首先想的是有没有门路,特别是在我们老家那种小地方,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混的好,首先必须要有人脉。
其实我一直很郁闷,心想像我这种人家出身、性格内向、不会说话、还不会经营人脉关系的人,看来以后是没得混了。直到年前,我还是这么认为。
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亲密度和交互行为的连接强度,把人际关系分成两种:强关系和弱关系。
1,强关系和弱关系
现在我很感谢互联网的发展,让我在这种事情上还有点转机的余地。以前我以为人际关系是多数人所认为的熟人、亲人、朋友。但是实际上这些亲密关系,基本跟我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水平的人,甚至因为三观接近才经常在一起玩耍,导致我们的眼界、格局、思维都局限在差不多的水平,我很难从这些亲密关系得到更多的提升和机会。这种传统的关系也叫强关系。
强关系,是那种彼此特别要好、知根知底、或者经常联络互动的关系,主要靠感情和某些价值交换关系来定期维护。强关系的好处是让你情感认同获得满足,如果满足于生活在一个小圈子,强关系是无可取代的。但是如果生活中想要更多的可能,那么这些更多的可能性往往来自于弱关系。
弱关系,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其优点是一种你不需要刻意去维护这些关系。弱关系大多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连面都没见过,是在某种规则的约束下,偶尔产生交集的关系。比如业主群、兴趣爱好群、微信群以及不在同一个部门的同事等等。
根据邓巴系数,每个人最多所能交往的148个人当中,大概只有20%属于强关系,80%是弱关系。不管是社交还是其他方面,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是无须质疑的。但是,如果只是功利性的目的,不如将来可能用得上,那还是数量占比更多的“弱关系”更有优势。只要网够大,总会捞到几条鱼。
2,为什么弱关系比强关系更有用?
因为在点对点的互联时代,弱关系的机会更多。社会学家吕夫访问了766个创业者,得到这样一组数据:38%的创业想法是从家人、朋友这种强关系中获得的,52%是受到客户、合作伙伴、专家媒体这种弱关系的启发。
在信息时代,最能体现人脉关系价值的部分不是人脉,而是信息。信息在这个信息时代意味着什么,就不用说了吧。弱关系跟互联网结合,可以点对点地消除信息不对称,这点在各种理财投资股票群利用的很彻底。(当然骗子也很多,自己注意鉴别)
弱关系因为跟你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可以给你带来看世界的不同视角、眼界和思维方式。而跟你是强关系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和你一个层次的人或者经常在一起,他知道的东西你基本都知道,你知道的东西他也知道,彼此之间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在弱关系中,三教九流的人可能都会有,自然带来的信息自然也很多。弱关系还是一个跨越多个阶层的关系网络,这是以前只有人脉超好的人才能经营起来。而我们现在只需要在各种群里、各种平台里包装好自己,刷一下存在感。无需刻意经营即可获得很多信息资源。
2010年,有三个美国研究员闲着没事干,想知道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与他的人脉网络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于是他们找来了全英国2005年所有的通话记录,在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之后发现,财富排名与人脉的社会多样性之间,相关系数为78%,也就是说,越是富有的人,就越会跟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强关系的意义在于情感认同和现实中对你的确定性支持。弱关系只能带来一些可能性和信息,还需要你自己整理和利用这些良莠不齐的资源,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
3,如何扩展和利用弱关系
《Give and take: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一书中提到,人际网络中有三种人,一种是Giver(给予者),一种是Taker(获取者),一种是Matcher(互利者),那些获得卓越社交价值的人往往是Giver(给予者)”。所以想拓展人脉之前,不要先想着别人能给你带来什么,应该先想想:我在这个圈子里能胜任什么角色?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价值?
除了这些网络平台和加各种兴趣群业主群同事群家人群,现实中开会或者聚会,甚至大街上都可以轻松加一群人。问题是,沟通成本低了,信任成本却没有降低,甚至更高了。当我们能轻易缩短物理距离的时候,我们其实很难缩短心理距离,这是人际网络受限的最大原因。虽然弱关系无需刻意维护,但也需要一定基本前提才能形成关系,这就需要打造自己IP,包装一下自己了。
人际关系网络中会有几种角色:节点、专家、中心领导者,联络者。一般来说,专家+节点或者联络者比较容易实现,比如你是对手机很了解的人,你的朋友圈也知道你对手机很了解,那么这些人购买手机的时候很可能咨询你。(这里专家不一定非得成为教授,而是自己那个圈子里面最懂的就行。)
结语
现实中陌生的人们之间充满了戒备和隔膜,以至于发展新关系、新人脉一直是个大难题,据说商家发展新客户成本是维护老客户的六倍。但是在网上,也许抖音、私信、评论、游戏这些途径的,都很容易聊的火热、一见如故。按照传统思路,我要在现实中认识北京姑娘,那得去北京,还得各种前期铺垫,等这变成我的关系网,还得不知道猴年马月,这得多少成本。
互联网节省了很多前期信任成本,加速了信息流通,点对点(商家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就是点击发送的事情,这也是社群经济在未来发展的重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