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小年。本想早点醒,给大家送上一份早早的祝福。结果一觉醒来,已是早上六点多。赶忙打开朋友圈,编辑祝福。完毕,瞥见了放在床头的《宋词》,拿起,翻看。又看到了温庭筠的《梦江南》。以前读此词,也没啥感觉,今天再读,觉得有点“好”。于是再读,再读,想品出点味道来。于是,就有了如下这些赏析文字。不到之处,望大家多指正。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词。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动人?固然是“情”。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来抒情的呢?
一是人物动作(变换);
梳洗(想象着美好:打扮一番,让归来的爱人看到一个美丽的自己);
独倚望江楼(意脉的脉头:充满希望之“望”);
肠断白苹洲(无果之“望”,伤心至极,意脉的终点。意脉至此,完成了“对转”:希望化为泡影,伤心至“肠断”)。
二是情绪的积累和递进;
且看“过尽千帆皆不是“千帆”已“尽”,希望一次次落空,不愿相信,也得承认:爱人是真得没回来!试想“望”的过程:一帆一帆地辨认,一帆一帆地否定,一点一点地失望……失望(情绪)在积累,在堆高!
三是时间的跨度;
“梳洗罢”,点明了始“望”的时间,应是在起床后不久,上午,或者更早的清晨。
“斜晖脉脉”,再点明时间是夕阳西沉,薄暮时分。
整个上午和下午,女子都在“望”归,又是一天过去了,爱人为何不归?!(愁向西风无处说,数归鸦)心之急,情之切,可见一斑!
四是以视觉焦点的变换(分立意象的反差)来抒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视觉的焦点是“千帆”,江面上所过每一只船,女子唯恐漏掉一只,那种专注,那种凝神,不想而知。
“斜晖脉脉水悠悠”,紧接着,视觉的焦点转移到“斜晖”和“江水”。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没有了船只,可是“凝神”的眼睛还是久久不肯离开,或许是还在幻想着等意外出现。这里有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味。空镜头不空,主体的盼望爱人归来的情思在这里表达到了极致。用画面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个法门。
五是诗歌意境的和谐统一。
意境不同于“境界”,境界,更多是句摘,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意境,讲究的是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是结构的自洽、有机。
这里,要真正品出诗的“款款情深,低回不尽”的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
关键词的内在关联和照应:“水悠悠”的“水”与前文之“江”的照应,“望”的“一线串珠”:“望”前“梳洗”;“望”时“独倚”,“望”后“断肠”。
诗歌结构是在主导意象和主导情绪统帅下的有机结构。内在结构的层次感和对比度,形成了一个“场”(境)。
另外,诗中还有“对比”:
“斜晖脉脉水悠悠”,是一种“静”境,放在这里,可以认为是一个过渡。因为紧接着是一句“肠断白苹洲”,前后形成“对比”:平静之境与人物内心情绪激烈的“动”荡(断肠)之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诗歌至此结束,余味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