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可真是个人生百态之地。
现在的中国,大城市可以说都已经通地铁了,地铁成为了当今城市人日常出行的首选。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线既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又便利人们的出行。城市早晚高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自己那只能炫富的豪车,而选择地铁。拥挤似乎是全世界城市发展都头疼的问题。
不过,今天,咱们不说城市拥挤问题。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可能正在地铁上,或者坐,或站,或挤,或玩手机,或看书……无论哪一种,我想你都不愿意看城市拥挤的文章,影响心情!
好,我们只说地铁故事。说点轻松的话题,就跟闲聊似的。
首先,我猜你一定坐过地铁,对地铁已经麻木不仁了吧。但是,在你没有坐过地铁之前,你对地铁的印象一定是来自国外的,比如常被用来洗刷国人头脑的欧洲地铁是这样的场景:英国绅士在地铁看报纸,德国思想家在地铁思索宇宙和人生,法国情种在地铁演绎什么叫浪漫,年轻人都在听音乐……
你以为欧洲人在地铁都是毫不放松学习、思考与自我提升的,就像这样:站着也要美美美美地学习。
你想象中的地铁书香我只能说那是你以为的现状,你以为的情景已经是古老的历史了!
前不久看到一个帖子,非常兴奋而自豪,有图有真相地告诉国人:你们都错了!我大华为wifi已经占领了整个欧洲地铁。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地铁已经被手机占领,你看到的欧洲地铁也是低头族的天下了——想想欧洲思想者都被我大华为占领,心里居然坏坏地感到很满意,哈哈……^_^
所以,现在全世界的地铁都是这样的画面吧。
人手一部手机在地铁已经是常态,看纸书的都是“思想者”(濒危物种)!人手一部手机是地铁常态。还有看书思考的吗?有?让我们的wifi去占领,分分钟搞定。^_^偶有几个埋头读书的,那一定是小学生或者年长的读书人,他们要么赶作业,要么没有手机玩,或者既要赶作业也没有手机玩……有手机有wifi的,谁带书谁装逼(哈哈),又重又麻烦,再说玩手机就不能看书?(坏笑)
当然,能坚持在地铁看纸书的人,还是值得尊敬的,毕竟这个时代还能够坚持在地铁看纸书的人不多了,他们如果不是有追求的人(思想另类)就是忘带手机了(喜欢怀旧)!^_^^_^^_^
如果,你以为地铁就这样了:大家安安静静、整齐有序,互不干扰地玩手机,也是挺美、挺和谐的画面。但大部分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下面这才是坐地铁的正确打开方式^_^^_^^_^。
这才是地铁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才是地铁常态!站着,靠着,扶着,哈欠着,目光呆滞着,左顾右盼着,假装睡着,东倒西歪着,聊着天,刷微博,玩微信,购物,自拍,打电话,聊语音,看视频,看电影,听音乐……所有这些你占了几样?
你说只有一种:宝宝被挤死了!^_^^_^^_^
你是否曾在地铁渴望着(每次都没有座位,宝宝苦啊^_^),心里骂着(中国人怎么这么多?),惦记着(什么时候有人下车啊,我也想坐着),准备着(抢座位?我是这么没素质的人吗?我只不过是想抢到了再让坐,哈哈……)。
你是否也曾想:老子(姐姐)我今天要在地铁睡一觉,但是一上地铁就掏出了手机了?环顾四周,十个人有九个在玩手机的,剩下那个是下一站要下车的。
你是否也想在地铁看纸书(真不想玩手机啊)?结果发现,没有惊人的毅力(不屑一顾)和无所畏惧(脸皮厚比鞋底)精神根本没有勇气把纸书拿出来啊!于是突然很同情地铁上玩手机的人了。于是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地铁里大家都玩手机了。
别着急,如果你时间充裕,请继续往下看。之前都是浮夸的调侃,现在来点深刻的。
其实不管是玩手机、看报纸还是读书,人们都在做两件事:
第一,营造和维护自己的私人空间。
第二,通过营造和维护自己的私人空间来融入集体空间。
这两件事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是一件事的两个面。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既能避免狭窄空间里的人际紧张,又能避免陌生人之间的空间尴尬。
玩手机、看报纸、读书、听音乐、聊天……都是人们用来避免空间紧张和空间尴尬的方式而已。
没有手机或者没有wifi的年代,人们用读书读报或小声聊天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私人空间。如今信息时代,人们更愿意选择玩手机获取资讯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私人空间!没有手机,没有wifi,纸书读物也缺乏的年代,人们才选择与陌生人聊天。这说明,与陌生人聊天似乎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行为,无关热情还是冷漠,而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所以真有意思,人不是因为冷漠而不与陌生人聊天,人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才不与陌生人聊天的。更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安全感缺乏才与陌生人聊天的!初到一地问路,或在地铁问站点路线的便是这种安全感缺乏的人——不然谁愿意开口与陌生人聊天啊!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你一定不想在地铁这个陌生的人际空间关系中与陌生人有更多接触,比如身体接触,特别是目光接触——这通常比身体接触更让人紧张和尴尬——聊天更不可能了(你又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何况现代人已经忘记了怎么与陌生人聊天了)而玩手机、看报、看书,小声和朋友聊天,哪怕自己发呆装睡,都能让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
比如,你为什么会觉得在地铁看纸质书会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大部分的人脸皮都很薄)真的是脸皮薄吗?其实不是的,而是如果这样做了,虽然可以维护自己的私人空间,让自己在陌生的空间和陌生人面前避免尴尬和紧张,但是你却将自己置于另类的一面,让自己成为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如果你是个集体或群体意识很强的人,你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实际上大部分的所谓他人异样眼光都是自己内心群体意识的假想)。这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另一种紧张和尴尬!所以你眼中的那些异类都是不惧他人眼光,我行我素,无所畏惧的人!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就是他们在陌生空间和陌生人接触时,避免紧张和尴尬的免疫力!这其实也是他们维护自己和他人私人空间的方式——只不过和一般人不一样而已。
我这里说的陌生空间,实际上是一种人际空间。地铁的人际空间充满不确定性、流动性,陌生性、风险性、孤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会使人在空间中感觉到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不确定性体现在人的不确定和对他人的不了解。即使同一批人同一趟地铁,你每天会面对哪些人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地铁并没有固定的空间与固定的人相匹配。家庭,宿舍和教室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人际安全,是因为这里的人际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你们彼此了解,熟悉,依赖甚至相爱。
流动性是地铁最大特点,主要指人员的流动。流动性让地铁空间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不稳定性往往给人带来不安全感;
陌生性主要指人的陌生而带来的人际关系的陌生。虽然你天天坐地铁,但是天天面对的都是陌生人和陌生的空间。就你个人来说,你也不可能天天固定在某一节车厢某个座位或某个角落,这样,连你自己的私人空间都是陌生而不确定的,所以你更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比如玩手机,使自己浸入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以获得安全感!
风险性是由不确定性,流动性和陌生性带来的潜在可能。维护和营造自己的私人空间,避免与陌生人有太多的接触,是人回避风险的本能方式。哪怕你只是戴了一副耳机,其实并没有听任何东西,都可能让你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自我空间,因为这透露给外界的信息是我在听音乐,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和你们一样的,我对你们来说是安全的。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这其实也是一种回避人际紧张和风险的表现!
孤寂性是地铁人际空间非常有趣的一个特点。地铁表面看起来很拥挤,很热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已经达到人的私密空间许可。但实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空间的极其遥远的,远到忽视离你最近甚至有衣物接触的人。这让地铁中的人看起来亲密实则孤寂。在孤寂的空间,人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随便做点什么的,特别是做点群体认可的事情或者和大家一样的事情恰恰可以让人有一种“融入感”,这种“融入感”使我们在陌生的人际空间里不那么紧张,不那么尴尬,并且显得对他人更友善,也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不管一个人在地铁做什么,那都是他(她)在营造自己的私人空间,努力使自己融入这个陌生的集体,在增强自己的安全感,避免在陌生人际空间中的紧张和尴尬。那些高声喧哗,我行我素聊天打电话的人,如果不是脑袋缺根筋就是在以不恰当的方式(自以为恰当)营造自己的私人空间——回望过去,我们中国人恰恰是以这种方式来营造私人安全空间的和表示友好的,而且是可被接受的。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餐馆,酒吧、聚会等场景中遗风犹在。西方文明进入以后才渐渐被视为有碍他人空间的不文明行为——所以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不文明,还是有不可忽视的“地方性”的,这里不讨论。
好了,说了这么多,如果你现在再回过来想想,或下次你坐地铁,看看地铁里人们的行为百态,会不会觉得挺有意思,然后会心一笑呢^_^^_^^_^。是不是觉得再也不要随便拿地铁玩手机来批判国人没有读书气质;是不是觉得玩物丧志这样的批判简直太肤浅了;是不是突然觉得其实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的是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因为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地铁空间呢?
嗯,为自己点赞,也为他人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