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更1909‖共享悦读《人间草木》

简更1909‖共享悦读《人间草木》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21:02 被阅读0次

    共享悦读《人间草木》

    现场分享:

    张文芬:才记得一月份在文祥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戏剧共读,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滑到了十月,每一个参与共读的老师赋予了每一本书新的内涵和生命,在一次次解读与分享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除了专业,更多的是大家对书的热情,对自身成长的迫切需求。愿我们的每一次相聚,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提升,也是对河南教师读书会的感恩,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太多,所以应该让我们的光照到更远的地方去。

    亲爱的河南教师读书会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十月共读“汪曾祺”项目负责人张文芬,这个十月由我们项目组的老师们陪伴大家一起走过,愿我们在这个不必慌张的月份里,读一段不慌张的文字,收获一段不慌张的人生。

    喜欢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读他作品里的乾坤。读着读着,你忽觉豁然了,这份喜欢也便又深了一分。

    是这样的,每一个喜欢苏东坡的人,在谈到他的时候几乎都是面上带笑的,而每一个喜欢汪曾祺的人,在谈到他的时候也是面上带笑的。被冠以“当代苏东坡”的汪曾祺,到底和苏轼有多少的相似,暂不必说,但足见人们对他的喜欢程度。

    今天,“汪曾祺阅读项目”组开启十月共读模式,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在他对《人间草木》的钟爱里,感受他那份给予的《人间小暖》——草木总有情,人间送小温。在他那充满烟火气息的文字里,咂摸这《人间有味》——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在他历经沧桑却不显沧桑的文字里,读懂他的《人生有趣》。“最美不过烟火气,人间至味是清欢”。草木爱敏,小珂有暖,瑞丽生趣,带你一起品人间之味。

    张爱敏:“他有多爱玩,他多爱生活,他有多爱美,他的笔下有多少市井小民,活生生的,又有多少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就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我是《人间草木》的领读者张爱敏,很庆幸与您相约星期五,一起共享悦读,一起品读汪老文字,灵动、随性、有情怀,一起赏读人间草木的平中有奇,淡中有味。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先生:

    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张爱敏:《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精选,他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他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就这样,汪曾祺先生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携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字里行间满溢着情真意切和暖意,给人以闲散舒适的阅读体验。亲爱的阅读者,读完《人间草木》,掩卷而思,您有哪些阅读体验呢?请用关键词描述一下吧!

    张文芬:你会觉得有一个人在那里与你聊天,他聊的是那么有趣,以至于你对生活的热情瞬间就会被点燃,他聊的是那么有味,以至于我们不由得想回味这人间烟火的人生。

    路丽萍:他用冲淡平和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灯光可亲的阅读时光,给人间送来了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美好就在一粥一饭间,就在一草一木中,就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了遥不可及的东西去拼命,却忘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就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

    王小珂:我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读出了他热爱生命的本真!明明是生活中的小事,明明那段日子异常艰苦,但在他的文字中,你能体味到他对生活充满了乐趣。比如在辑一《一果一蔬》中,他通过对水果店水果的香味,萝卜,黄瓜,葱,臭豆腐,诸多食物的描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哪怕是被定位为“右派”,身处困境,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导读一:亲爱的阅读者,这是一本描摹着草木与人间的书。汪曾祺先生采撷一果一蔬,驻足一地一景,以质朴而风趣的语言描摹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时而忍俊不禁,时而醍醐灌顶,时而为之赞叹。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汪曾祺先生在一草一木中蕴藏的本心吧!

    张爱敏:我沉浸于《葡萄月令》:

    “葡萄是人造出来的。一月,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四月,浇水。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五月,……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吧。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葡萄上架。”葡萄的十二个月,诗意一生,劳作中的雅趣,苦中作乐,苦是养分。

    我青睐于昆明的果品,由昆明的宝珠梨到火把梨,再到马吃梨的感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写石榴:我小时吃石榴,觉得吃得一嘴籽儿,而吮不出多少味道,真是“所得不偿劳”,在昆明吃石榴则觉得很满足,很值得。忍不住微笑,默叹。

    写黄桃:买一个很大的黄桃当早点。一掰两半,紫核黄肉,香甜满口,至今难忘。

    写木瓜,我到昆明,才第一次知道木瓜可以吃。……我吃过,微酸,不涩,香脆爽口,别有风味。……吃木瓜,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文化遗产。

    还有地瓜:正是这点土腥气让我想起地瓜,想起昆明,想起我们那一段穷日子,非常快乐的穷日子。

    还有核桃糖,有糖炒栗子等等。恨不得马上飞往昆明,去尝尝鲜。

    特别是写到女同学吃胡萝卜,一把十来根,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赛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极有画面感。

    王小珂:我读到这一段,也甚是觉得有意思,特别有画面感!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人间草木,草木人间——万物皆有灵。在汪曾祺先生先生的笔下,山丹丹的生长与开花,铭记着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养蜂人随花而来随花而去,洋槐花盛开,意味相逢,花落,即离别;写昆明的雨,那雨季夏日疯长的草木,长在山里菌子的鲜美,卖炽红杨梅的女孩子娇而柔和的叫卖声,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勾起的遐思……人间的一草一木,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之美!正因为爱生活,爱这芸芸众生,他才会在艰苦之中依然葆有一颗乐观之心!

    张爱敏:我更沉醉于果蔬秋浓中。

    在《水果店》中,“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味。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特别是最后一句“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驻足《果蔬秋浓》中,又是一番馋涎三尺哟。萝卜的甜酥脆余味缭绕,顶花带刺的黄瓜更是好吃,一咬满口香,而且最好攥在手里整咬。还有羊角葱酱卷煎饼、羊肉卤蘸筱面卷、新山药,宛如塞外美食。提起臭豆腐,汪老说“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不臭不好吃,越臭越好吃,口之于味并不都是‘有味嗜焉’”。

    特别是《食豆饮水斋闲笔》中的豌豆、黄豆、绿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蚕豆等豆类让我大开眼界。哇,汪老真的是一位美食家啊。

    鲁利琳:让我意外的是,对于吃,汪看更会研究国外的:吃臭,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我曾在美国吃过北欧的臭启司。招待我们的诗人保罗·安格尔,以为我吃不来这种东西。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逐臭之路,自古有之,国外亦有之。这是对生活味道的去微信研究呢!

    张文芬:以上是爱敏老师的解读,这本心里有好奇之心,有热爱之心,如数家珍的文字,让我们读着汪曾祺,也读懂汪曾祺,接下来,我来谈一下我的理解。

    张九龄有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似乎也印证了汪曾祺的一生,他总是那么不急不躁不争不抢,随性自在,温火慢炖,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又不失诗意。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这么诗意的语言难怪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说“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他说“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他说“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你真不知道他是在和你说话,还是在为葡萄代言,若论爱这世界,汪老总是爱得那么通透。“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他大概是深悟其中道理: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既然不属于某一个人,又是如此这般甘甜可口,何不大方一点嘛!

    鲁利琳:拜读《人间草木》,生活步调跟着作者慢慢得慢了下来,从学期初到现在每天忙着工作,忙着比赛,帮着各种鸡毛蒜皮,我几乎没有停下来过,现在终于趁着假期能够安静下来读书,当我读到翠爽的胡萝卜,酸甜多汁的葡萄的时候,心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人。原来可以这样慢下脚步,去对身边的事物细细观察,深入研究思考,之前读《跟大师们上写作课》,作者说她曾有段时间对食物了无兴趣,我也有同感,虽然外出也总会有很多形色唯美的菜肴,但总食之无味难以下咽,看了汪曾祺对于梨、苹果、花生等的描写,才发现很多食物,是不加佐料直接吃它原来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所以我今天也生吃了辣椒,配着妈妈蒸的咸卷,实在是人间美味,比海鲜牛排让人舒服极了。这大概是就是热爱生活从热爱身边的草木开始吧。

    当我真的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这些味道,才发现自己比起前段时间有了难得可贵的“松弛感”,对待工作和生活,都不急不躁一一应对,便多了份淡定和从容,这种心境真的弥足珍贵。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让人间系列伴随左右,细细享受生活。

    张文芬:所以说,心境很重要,心态很重要,熟悉的地方一样有风景,熟悉的味道一样可以吃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张爱敏:就这样,读着,笑着,感叹着,汪老何尝是在写一果一蔬,分明是在写人,人的心境即文之意境,人的心态即文之情态,人的情趣即文之魂魄。如此有趣的文字,源于有趣的灵魂,源于文艺创作之根——拥有一颗好奇心,对一切充满兴趣,身体力行去体验生活。

    导读二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读这本书,感觉是与一个可爱的老头走在田间地头,走过弄堂胡同,陪着他去拜访老友,品尝各地美食,听他把"人间草木"娓娓道来,回头发现,竟已踏遍万水千山……这是一本溢满着真情与暖意的书哟!

    就这样,我们沉浸在汪老的文字里:质朴,自在,温润,亲切,感觉很舒服很舒服。我们亦或与之云游四方,登高揽胜,乡情民俗,皆入眼底;我们亦或超越时空,联大师友,至真至纯,犹在眼前;我们亦或与之促膝而谈,倾听为之动容的往事;亦或凝神闭目,感受其文笔的出神入化、魅力突显。那一地一景,那一人一事,那一雅一俗,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汪老在虫鱼鸟兽、四季果园中的哪些情与思?

    王小珂:是啊,文字来源于生活!在辑二“季节的供养”中,汪曾祺先生描述的有韭菜花,本是寻常的菜,但被先生写得活色生香。先是讲述着有“天下第五行书”的韭菜帖,出自历经粱、唐、晋、汉、周五朝元老以及书法家杨凝式创作。接着围绕着韭菜花的各种吃法展开描述,每个地方的吃法都截然不同,真是大开眼界。

    读到最后一段,我竟然泪湿眼眶……

    “我的家乡是不懂得把韭菜花腌了来吃的,只是在韭花还是骨朵儿,尚未开放时,连同掐得动的嫩薹,切为寸段,加瘦猪肉,炒了吃,这是“时菜”,过了那几天,菜薹老了,就没法吃了,做虾饼,以爆炒的韭菜骨朵儿衬底,美不可言。”

    无论有多少种美味的吃法,先生总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出现最多的词语是“我的家乡”,乡情真挚感人至深!

    张爱敏:真真正正的美食家,真真正正的生活家,真正正正的家乡味,乡情至真至纯。

    汪曾琪先生在《枸杞》一文写到:他们捡枸杞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假而吵嘴。这哪里是在写捡枸杞,分明是在写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啊。心在哪里,行在哪里。放下,看淡,当下,就是人生之味哟。

    在《槐花》中,文中叙写了一位情深意重的养蜂人,一个老夫少妻型的家庭,一段幸福的婚姻结合。两人在女人的家乡而相识,男人的好脾气、安静平和的性格,让女人一见钟情,从而也喜欢上了放蜂人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还有结婚后二人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女人的善良美丽,对养蜂人子女的挚爱深情。这就是爱情吧!

    在《季节的供养》一章中,汪曾祺先生从《花园》写起,他回忆了童年时在高邮老家的花园里的美好时光。

    他说:“我的脸上如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那座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腊梅、绣球、紫薇、枇杷、桃李、葡萄等等,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汪曾祺先生用细节和感情描写了他与花园里的生灵们的亲密互动,比如他给母亲和伯母送冰心腊梅和天竺果做成的花束,比如他在夏夜里听到猫头鹰和蝙蝠的声音,比如他在秋天里看到绣球花一点一点地开放。

    他说:“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这样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对花园里的一草一木的深切关注和爱护,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童年时光的珍惜和怀念。

    再如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写秋海棠:“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写爬山虎:“沿街的爬山虎红了,北京的秋意浓了。”

    写腊梅花:“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地热热闹闹,而又那样地安安静静。”

    汪曾祺用充满乡土味道的文字,抒发对花草的热爱。草木虽无情感,但作者透过对这些花草的描写,把人间的美好倾注在文字里,将对人间的热爱蕴含在情景中。就这样,汪曾祺先生依季节顺序,从降临自家花园的春天开始,流转到昆明的菌类们、夏天开得极艳的栀子花和珠兰、淡淡秋光中的凤仙花和梧桐、直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冬日,把一草一木描述得有如对待家人般充满温情。由此,我们不由得感慨:珍惜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小生命,它们都有它们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感动。

    汪曾祺先生用诙谐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比如他写葡萄有两个特点:一是甜酸不均匀;二是皮厚核多。这两个特点恰恰符合了人生;他写昆明的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他写南山塔松,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风格;他写伊犁的鸠子,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信号;他写菏泽的牡丹,是一种传说,是一种传奇,是一种传承。……”

    这里,不仅有汪曾祺先生对各地的草木人情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也包含着他对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赞美和呼吁。因此,我们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去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去发现和欣赏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美丽和智慧。

    张文芬:一个对生活无比挚爱的人,才能够看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其实写法也就是活法,怎么活,怎么写,这才是入情入心的文字。

    张爱敏:对,入情入心。怎么活怎么写,怎么写怎么活,汪老就是这么有趣,这么可爱。

    王小珂:是啊,汪老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人,他永葆着一颗纯真之心。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跟着汪老的文字,我们一起探访了花园里的秘密,那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不由间回忆起我的童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春末时去郊外捋一种叫“毛茵”的草儿,和小伙伴们看蚂蚁搬家都能看一下午,那真得是一种很纯粹的快乐。逝者如斯,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童年具体的景象都渐渐变得模糊了,心里不免有些感伤……

    张文芬:不失童心,也是汪老的文字让人喜欢的一个原因吧,小珂的文字把我们也带回到儿时的记忆。那时的快乐的确纯粹的多,还快活的多。我接着来谈,其实除了花草,汪老对四季的感知也让我们心动

    “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栗子》)汪曾祺说,人这一生,活的是个烟火气。我们可以浮想,在大冷的冬天,天上飘着雪花,人只能待在屋子里。守着火盆,眼巴巴等着几个栗子,突然听得一声响,紧接着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那是何等的欢呼雀跃,迫不及待,“抓”“倒”“吹”“剥”,一颗栗子入口,这日子也瞬间变得香甜暖和起来。

    或许就是他这样恬淡的心境,才让人觉得冬天是温暖的,而夏天又是清凉的。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是啊,真舒服!

    “枙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人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枙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任性里多少有点我的夏天我做主的味道,你在捧腹大笑之余,早已陶醉在花香之中,哪里会顾及这是炎热的夏天。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牵牛花短命。”“秋葵也命薄。”你得跟着他怜香惜玉,却又不需要伤春悲秋。放于井中的西瓜,一刀下去,竟让你觉得眼睛都是凉的。而且他颇为自得的家乡西瓜“三白”:白皮、白瓤、白籽,不由让人想到苏轼在好友刘贡父那里吃到过的“三白”饭,虽前者是真有其事,后者作为一个故事来听,但饶有趣味的讲述,你真的会以为汪老的夏天是在这世间独立出来的一方天地。心静自然凉,他这里的夏天不止凉,还会让你觉得很爽呢!

    秋天呢,“枝头残菊开还好,流得秋光过小年。”

    秋葵像女道士,凤仙花唤起那个年代多少爱美女孩子的记忆,秋海棠编织着对母亲的思念,但回忆里也是一抹温暖的色调,并不悲情。香橼、木瓜、橡栗、梧桐,都是他秋天的味道,那个“俺们的秋天”,霸道!自恋!

    喜欢他这从容不迫的姿态,散淡的生活,适合写字,适合画画,适合做菜,也适合追忆,无论做什么,他都慢条斯理,却又津津有味。这世界有情也好无情也罢,不影响他热爱,他爱这世间,爱得不慌不忙,爱得随性自在!

    宋勇平:读整本书,品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感觉有淡淡的清香,这种淡而有韵味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更想读更多关于汪曾祺的文章。细读《人间草木》里关于汪曾祺的小时候的几篇文章,我发现汪曾祺是一位性情温和、情趣雅致也不失风趣的人。他,平易近人,非常细致,能发现出平凡事物、平淡生活中的趣味。关于“鸟、花、虫、景”等耐心细腻的描写,我读了之后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我想喜欢大自然、热爱生活、静于观察、忠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喜欢自由大约是汪曾祺先生在一草一木中蕴藏的本心吧。

    张爱敏:汪老不仅有一颗纯真之心,还有一种不在乎的精神。

    特别是读《联大师友》,关注“跑警报”之心态,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不在乎”。

    日寇侵华,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昆明,形成“西南联大”。在当时战乱连年,空袭不断下,西南联大的师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先生在开篇时以幽默风趣的语调引入,即烂熟于历史的雷海宗老师上课前问学生“我上节课讲到哪里了”,笔记最详细的女学生说“你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为什么称“跑警报”而不说“逃警报”“躲警报”呢?因为“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而“跑”字于“紧张中又透出从容,最有风度”。

    警报的三种类型:预行警报、空袭警报和紧急警报。预行警报于城至高点挂红色大球表示日军飞机已起飞;空袭警报,则是汽笛一短一长,表示日军飞机进入云南省内;待到连续短音的汽笛就是紧急警报了,这就表示日军飞机正向昆明赶来。

    一般,预行警报一现,人们开始向郊外“移动”。古驿道上,人们就汇聚成河,等离市较远了,便各自找合适的地方“等”空袭警报。联大的学生直到这空袭警报到来才动身出校跑警报,这就照应了开头。

    其间随着空袭的迫近,先生仍是采用幽默的文笔介绍了空袭下好多“从容风度”的人物。例如,预行警报时,对航空系旧情难忘的哲学系侯姓同学,经常做防空宣传,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侯姓同学的目力仿佛有了穿墙功,总是在上课时第一个发现制高点上的红色大球!。遇到下雨,这侯同学大概因上吴雨僧教授的《红楼梦》而颇有“贾宝玉心肠”,自己冒雨赶回在各宿舍搜罗雨伞分递与女同学,时称为“侯兄送伞”“一次不落”。谈恋爱的男同学,带了小吃,等到要等的女同学来了,一声“嗨”就并肩跑警了,自然在这跑警报的些许危险中双方就更为亲近了。毕竟,这也算得上共患难了啊。再如,哲学系研究生充分利用所学,推理出跑警报时可以捡到金子,结果还真被他两次捡到了金戒指!还有带女朋友情书与照片的,大多带的是一两本书和论文草稿。还有两个不跑警的。一位罗姓女生则去锅炉房独享热水畅快洗头。另一个为郑姓男生,煮莲子,即使乒乒乓乓的爆炸就在不远,他仍神色不动地搅动他的冰糖莲子。

    其中穿插了许多环境描写。人们常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在松树林集中点,松毛厚厚的,又干净,空气里弥漫了松脂的香味,松树下可以“晒阳光”,也可以看“蓝得要滴下的天空”。也可以买同跑警报的小贩们的“丁丁糖”“炒松子”,有时还可以捡到成熟了的松果,自己掰开直接吃。在更远的一个聚集点——横断的山沟。这天然的防空沟里,有人还自行在沟壁修私人专用洞——有的壁面光洁,石子瓷片嵌成图案,更有缀有对联。一副为“人生几何,恋爱三角”,另一副为“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前一副大约是正在恋爱期,后一幅更一语双关显得幽默贴时。种种闲情逸致真让人佩服!

    王小珂:警报,是何等地危险?但汪老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他都乐观豁达,因为他觉得——生活,是很好玩的。苦难谈笑间,他的文字如流水,潺潺流过,不动声色。面对不公,调侃一二,一笑而过。正是这种乐观的基调,才构成了他令人敬仰又令人羡慕的一生。

    张文芬:喜欢小珂说的这个词“好玩”,以“玩”的心态过生活,就会少很多的苦痛,多一些情趣。

    张爱敏:在文章结尾,先生谈及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只不过是像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但却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即“不在乎”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是的!这就是汪曾祺先生,一位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老还曾在一个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夜晚说,“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是啊,自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张文芬:所以铁凝说: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张爱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联大,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也是每个西南联大学子的风骨。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梅贻琦先生说: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我想这样的好大学——“最群星闪耀”的大学,非西南联大莫属了。读完《联大师友》一章,我又读了有关西南联大的很多文章,对西南联大,对联大师友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如不仅治学严谨,还对生活充满童趣的金岳霖先生。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金岳霖先生喜欢搜集大号水果,如大苹果、大梨、大石榴等。这些搜集来的大水果,他统统摆在案头,像一排威武的士兵。有客来访,这些大水果就成了他和客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并得意地说:“作为一个人,就要有好玩的兴致,否则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很多时候,他带上这些大水果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看谁的水果大,比输了,他就把水果送给小朋友,而后再去买。买回后,继续和小朋友们去比赛,常常乐此不疲。

    金岳霖先生还养了一群大公鸡,没有一只母鸡。其中有一只很大的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他在一个桌子吃饭。不少人曾对他的癖好很是不解,试图从他那里得到答案。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就是觉得它好玩,除此之外,别无他图。”

    此外,他也喜欢斗蛐蛐,家里的蛐蛐罐有一大箩,老王经常被他叫去抓蛐蛐。他说:“这游戏涉及到高度的技术、艺术、科学。要把蛐蛐养好,斗好,都需要有相当的科学。”

    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殷海光曾这样描述当年金岳霖先生对他的影响:“昆明七年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唤,如今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论他本人,他是那么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不拿恭维话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作为老师,金岳霖先生似乎很“随便”,但他给学生留下的东西既丰富又珍贵。

    张文芬:沈从文于汪曾祺,欧阳修于苏轼,人生能够遇到好的老师也是一种福气。

    爱玩,会玩是两码事,玩得有意思有味道更是一码事,汪曾祺也是一个杂家,一个会玩的人。

    张爱敏:沈先生先生尊重学生们的个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不搞什么“唯师是从”。

    他在西南联大开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他讲课方式与其他先生是不同的,他不像是在口若悬河地讲,而是像与人聊天,与学生持平等态度探讨。他认为教创作不能靠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写之后再就学生的作业讨论;他不赞成命题作文,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命题,他的命题是“我们的小院里有什么”的情景式命题,让学生们自由发挥, 他引导学生们写个性化的文字。

    沈先生本性真诚善良,对待自己的工作是极其认真负责的。他教写作时,批改学生作文,会在学生作文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评析本文得失,再从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他还就学生们的各自写作风格,推荐写法相似的文学作品给相应的学生。如果看到一些学生习作写得较好,会自己作主将作品寄到一些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自己补贴邮票的钱。他极尽自己所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各个成才。

    沈从文先生的人缘极佳。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借书、求字、谈天、看先生收到的宝贝。他来者不拒,应有应借,对人极其和蔼。

    沈从文先生的个人爱好广泛。好读书,书读得很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精神心理学、道教史、陶瓷史、衣食住行类的都会想着去了解,自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喜欢写字;喜欢搞文物研究,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瓷器…都有研究,对一件工艺品有孩子气的天真激情;喜欢收藏工艺品,哪怕是不值钱的挑花布 ,对挑花图案都能感兴趣,见到就快乐得不行。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得最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谈玉龙雪山的杜鹃花,谈老先生养了二十几只猫,讲某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先生带着烟台苹果进教室边吃边讲中国东西不比外国差,讲梁思成测绘时差点从塔上掉下来,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和客人谈文艺,特别是金岳霖先生的很多遗闻轶事。他总结说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这不就是沈先生的气质吗?可以说先生对生活有天生的热情和好奇心,他醉心于美的生活,不会有心机去弄什么政治,对人同样是不设防。可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如此可敬可亲可爱的先生依然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我在其他的地方也看过一些先生的生平史。先生也正是因为不愿接触政治,他的文字没有政治倾向,反而被诬陷为不爱国。但就他个人,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生命活得鲜润饱满,他的文字也是不会被时代污染的。他后来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见他的文字,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

    为人师当如沈从文先生。

    张文芬: 他是当代苏东坡,这一称呼真不为过。能够在人生风浪里,不失本心,不失快乐,不失自我,真是了得!

    他爱这世界,爱得酣畅淋漓,不管世界是否爱他,所以汪曾祺的文字是温暖的,是让人读着舒畅的。

    王小珂:汪老在书中说“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写刘文典先生这一段,别有风味,颇有魏晋南北朝文士之风,思想上天马行空,态度上亲切自然,生活中超然洒脱。如果在网课期间,我们遇到西南联大的老师们,课堂背后,孩子们应该不会偷得半日闲。西南联大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远离俗世功利的自由之地。

    张文芬: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要做大师,先得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

    王小珂:虽然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当时在西南联大求学的人们是幸运的!大师云集,学问至臻、性情至纯、人性至美!

    张爱敏:汪老笔下描绘的一草一木,件件都很"草根",接地气,氤氲着人间烟火气,是世俗的,但不俗气,它透出生机,顽强;它质朴,有清气。观花鸟,写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不论是书中娓娓道来的凡人小事,还是记录的乡情民俗,甚至是谈论花鸟虫鱼,他总能即兴偶感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导读三

    这是一本具有慧心与疗愈的书。正如汪老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是啊,汪曾祺先生看似写草木,其实也是人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换一种思维,活得自在有趣,活出自己的光彩。”读了本书后,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人生感悟。

    张爱敏:在《冬天》,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南方的冬天,不生火,只有铜炉子——脚炉和手炉,只有装满稻草的布套,只有“青菜”,下“逍遥”的游戏记忆犹新,雪后折腊梅、天竺果,跃然纸上,还有春粉子……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写《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写雨中的菌子、果子、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声音使得空气都更加柔和了。特别是邂逅味道鲜浓的鸡枞,“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口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就这样,读着,笑着,感叹着。

    王小珂:《冬天》中: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在我们北方,冬天的风大多干冷刺骨。但读了汪老的冬天,心中充满了欢乐和温馨。他用温暖而又鲜活的文字告诉我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文字间如同友人同我们一起重温起记忆中的冬天,有家人冬日暖阳晒好的棉被,有家人雪天里盛满碗的热饺子,有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嬉戏……生活如此恬淡而又美好,我们应葆有一颗热爱生活之心,摒弃功名之心,做一个放空心灵,热爱生活的人。

    张爱敏:这是温馨,温暖,温情的冬天。@K035王小珂《七十书怀》中,,没有一点颓唐之意,唯有真实、真性情、真励人。

    他的作品平静中有沉郁之气,悠闲中更集通透之语。他唱戏、作画、写字、做菜,自得其乐。

    他写自己重拈画笔,是运动促成的,运动中没完没了地写交代,实在是烦人,于是买了一刀元书写纸,于写交代之空隙,瞎抹一气,少抒郁闷。这样既劝慰别人,也劝慰自己,他说人是应该学着自己哄自己开心的,而能够做到如此,也是一种能力。

    他写做菜待客,须看对象。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

    人生,就是行乐罢了,要到什么时候说富贵呢?无论日子有多么艰难,都能随遇而安、苦中作乐。如写到自己当了一回右派,却说”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无奈但并未感到无助,反而生出些许同情,甚至感觉到滑稽感。下放到农村,汪老说这才比较切近地观察农民,比较知道中国的农村、中国农民是怎么一回事。并感觉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都大有好处。这,也许就是生活。有时看似一件倒霉的事儿,换个角度,又是一件收益的事了。

    特别是写到自己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美名其曰“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每天蹚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自叙“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完叶子,画薯块,最后再把薯块烤着吃——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汪老身处逆境,尚且能如此风轻云淡,妙语如珠,随遇而安,况风和日丽、太平盛世乎!

    张文芬:他是当代苏东坡,这一称呼真不为过。能够在人生风浪里,不失本心,不失快乐,不失自我,真是了得!他爱这世界,爱得酣畅淋漓,不管世界是否爱他,所以汪曾祺的文字是温暖的,是让人读着舒畅的。

    随遇而安,苦中作乐,能像汪老这样乐呵过一生的人真的不多。汪老身上有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人生智慧,无论你知道多少道理,都不如真正地活得通透明白。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生活的挚爱,却又不为难自己。他能够在凡俗尘世中寻得心中那一片净土,真是不容易。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汪曾祺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这个风趣幽默看起来乐呵呵的小老头,其实也并不是生活最宠爱的孩子。1958年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0年摘了“右派”分子帽子,却仍过着远离家人和故友的生活。身处沽源,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颇有点苏轼身处黄州的感觉。但就是在这里,他读书,画画,苏轼在书法、绘画、文学等方面的造诣不也是在这时候登峰造极的吗?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人称汪老为现代苏东坡。

    明明眼前就是风雨,偏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明风雨之下也会苍凉,偏偏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说,有一种马铃薯的花是有香味的,这颠覆了大家对马铃薯的花没有香味的一致认知。你不知道他到底吃了多少马铃薯,也不知道他吃了多少品种的马铃薯,他说,全国像他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不多。可全国像他这样会欣赏马铃薯的更不多,种它,赏它,吃它,画它,各种滋味都付笑谈中。

    很多人喜欢汪老的《葡萄月令》,小学课本也选了,大家觉着这是极好的文字,有几分俏皮可笑,又读着有滋有味。但这却是他在1957年下放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所作。第一年,他大部分农活都干过了,后来被分配到果园上班,他的工作是给葡萄喷波尔多液。关于这段经历,这篇文字,他的女儿汪明是这样说的: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在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补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怎么样,这个乐呵的老头,根本不需要你滋生出一丝心疼,你只管跟着他的文字快乐,随遇而安,苏轼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茺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也一样可以。洞悉了生活生命的真谛,你就可以真正读懂苏轼,读懂汪曾祺。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明晰了,那就乐呵呵地活着呗!

    王小珂:汪老在远离亲人和朋友的落寞生活之中,能静下心去研究马铃薯,研究它的多种画法,琢磨它的多种吃法,并以淡淡的文字将这些记录下来,这种心境非常人所能及。

    所以读完这本书,一代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会不时在我脑海中跳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处境艰难时,汪老总能以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应对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以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乐观的情怀去笑看人间云卷云舒。

    宋勇平:当我读到“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也受到了启发。汪曾祺先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是汪先生一如既往地积极写作、热爱生活,原因是老先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并延续了一生。每个人行走自己的人生路上,是让人生精彩还是灰暗,都由我们自己决定,外界的大环境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营造属于自己的温馨、畅快的精神小屋。像汪老一样,爱字、爱画、爱植物、爱动物、爱文物……并投入时间和心力爱上它们,相伴一生,多么快乐。读书,也是读自己,寻找到自己的深爱,并发展它,任凭风雨,而人生自有乐。

    张文芬:心定心静心自在。

    方向阳: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在《人间草木》的小品文中,最先打动我的是“秦老九点豆子”那件事。说“懒媳妇种豆”,是因为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就行。而秦老九点完豆子,还剩一把,懒得带回去,便随手掀开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结果——

    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很多有关“草木”的文字,都是汪曾祺当年在山里、田里劳动,接受“右派”改造时所创,但繁重的劳作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他的乐观心态和轻快笔触,用他儿子的话来说:“这个老头儿,即便是在倒霉的境况下,写出的东西还是很轻松,很有味儿,还带点儿幽默,真是不可救药。”

    汪曾祺在色彩用词的选择上突出了他的创作个性。汪曾祺在描写事物的外形时,喜好用“黑”“灰”“青”“白”等偏暗色的色彩词汇为事物着色,或者说,汪曾祺比较关注这类色彩的事物,偏好将这类事物纳入自己的文字图像表现范围。

    张爱敏:人的一生,当如此从容而安。正如村上所言“当你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里那些看似无趣的小事时,就会收获一份份小小而确定的幸福,从而觉得生活美好无比。”是的,要修炼一个有趣的灵魂,要造就一颗鲜活的心,需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我们每天的日子过成诗。

    汪老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小珂:汪曾祺《自得其乐》中写道: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特别感谢张老师的领读,让我们于繁华人间觅得心灵的宁静,爱这人间草木,爱这人间烟火,爱这人间小暖……

    张文芬:感谢爱敏老师的领读,感谢大家的参与,一个愉快而让人兴奋的晚上,汪曾祺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他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那份洒脱自在里不失本心,不失童真,不失快乐,觅得人间小暖,向阳而生!

    附学生习作两篇:

    《果蔬秋浓》孝义六中 549班 郭晋彤

    国人吃东西讲究色香味。关于香,汪曾祺先生已写过一些话。今只说色。

    水果店

    在孝义的每条街道上,都散布着几家水果店。个人认为最大最新鲜的是沃尔玛超市内的水果。种类多,个儿大,饱满。一上二楼,就有着扑面而来的水果的气息。闪耀着的,是橙子的皮囊和他的甜香。这种别具一格的风味不是别的水果能与之相比的。橙色也在灯光的沐浴下,变得更有了一番韵味。而这颜色,也并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是一种长在的、永恒的色儿。

    我也游览过许多地方,走进过很多形式各样的水果店。都没有沃尔玛内的色泽鲜艳,令人欲醉。颜色的美使我常常浮现在脑海里。

    蔬菜店

    姥姥、姥爷住在农村,以养植许多的蔬菜为趣。棚里什么都有,总能抓人心。一年秋天我去到棚里,帮忙采摘熟透了的蔬菜。黄瓜那端庄优美的绿色影响到了我。蹲下细看,头顶上还冒出了一朵黄色的小花。黄与绿的色彩交织,营造了浪漫温柔的氛围。花与瓜都没有显得落后,大概色彩的力量就是这样吧。

    邻居赵奶奶喊我去尝她家的黄瓜,可比起自家,味倒是不差,颜色却没有那么艳。

    果蔬秋浓

    刚刚所讲述的橙和瓜,也不知道有没有为你们的内心带来丝丝的撼动。

    那么,把果蔬、秋天,结合在一起,是怎样的风采?

    草莓,备受众人的喜爱。在挑选它时,不只讲究香,味,更看重于色。红透的草莓,谁不想要?这个细节就突显出了色对水果的重要。对蔬菜是否又如此?西红柿,酸甜可口,但它酸里面透着红,也使其备受追捧。

    三者再揉成一个面团,岂不是妙不可言吗?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一直喜欢冬,母亲却喜秋。可能是她更喜于秋的果蔬,可能是她更喜于秋的色彩。

    果蔬秋浓。

    《自得其乐》孝义六中549班李芳

    我最大的爱好应是做菜了。

    闲来无事,逛逛超市,买几个青椒,两根黄瓜,回家。把青椒洗净,从冰箱里拿出肉,解冻。青椒切丝,不用太细,先放一旁,把肉切片,焯水,放入一片生姜去腥,捞出,控水。锅中倒少许油,待油热,把肉倒进,一会后,加葱丝,姜丝和蒜片,青椒倒入,翻炒一阵,加盐,醋,生抽,酱油,关火,把菜倒入盘中。同学尝后说好吃。这道菜后来都成了我的招牌。

    黄瓜洗净,切片,不要太薄,用菜刀拍一拍。小碗里加入生抽,盐、醋,辣椒面,这就是酱汁了。把酱汁淋在黄瓜上,清爽可口。

    当然,也有其它的爱好。画画是我的第二乐趣了。拿着画板,坐在窗前,描绘窗外的景色,尤其在阴雨天,伴着淅渐沥沥的雨声,身心无比享受。

    前不久我买了一张数字画,上面写满了密密麻林的数字,看得让人眼酸。手里拿着笔刷,看着眼前的水彩,却不知从何下手。终于下了笔,一个小时的时间,连五分之一都没画完。好吧,我很懒。看着一大团的数字,都不如自己画,于是,我又开始动手。

    两个小时后,纸上已经画了一大半。又一小时后,画完成了,虽然和原图有些差距。

    这幅画被我夹在我的书桌上,有朋友来总是惊奇地问:“你会画画?”也有人问:“这画画的是云吗?”看来还是我的技艺不精湛,那明明是一树粉红的叶子。但这么看,加上背景粉红的天空,的确,像朵云。

    参加学校的一个活动,我也拿出过另一个本领,写字。钢笔字。

    这方面,我也只是业余。写那张字可是废了我好几张书法纸,最后相机拍出来的又和肉眼看的有所差别。

    闲着在家的时候,练练字,还陶冶情操。

    这些爱好都不算专业,只是遣兴而已,但也是很令人愉悦了。

    我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更1909‖共享悦读《人间草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kp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