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在自己的私人博客上不定期公布自己阅读过的书籍,盖茨的书评吸引了很多人阅读他推荐的好书。
沃伦·巴菲特也是读书家,巴菲特读书之多这一点,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成功人士都喜欢读书,读书究竟是在读什么呢?
《为生命而阅读》的书封上赫然写着:
“不会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
会读书的人,活过一千次人生。”
威尔·施瓦尔贝,写作《为生命而阅读》时已经年过半百,曾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从2014年开始,就职于麦克米兰出版社。威尔·施瓦尔贝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正在读什么书?”,你正在阅读的书说明你受到的影响,并且指引你走向何方。
《为生命而阅读》是威尔·施瓦尔贝的第三本书,他之前还写过《发送:为什么人们如此糟糕的电子邮件,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和朋友大卫希普利合著)、《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为生命而阅读》同时也是威尔·施瓦尔贝对人生的追忆,假如活到一百岁,威尔·施瓦尔贝的人生也已经过去了不止二分之一,仔细看不难发现他的一生和书息息相关,关于阅读的看法、对于人生的遐思,是《为生命而阅读》的主要内容。
《为生命而阅读》结合了书与作者的经历,对书籍进行了二次加工。
01《生活的艺术》与威尔·施瓦尔贝
国学大师林语堂写下的《生活的艺术》,被威尔·施瓦尔贝视作“座右书”,《为生命而阅读》始终贯穿着林语堂对于人生的观点,《深阅读》里斋藤孝提到过“师学”,每个作者都有系列书,我们酷爱某一位作者,把他的书全部买来,一饱眼福,但这还不够,算不上“师学”。
斋藤孝的“师学”,是把酷爱的作者当成老师。威尔·施瓦尔贝虽然没有提到“师学”,但是他已经贯彻了对“师学”的理解,林语堂对于生活的理解被他拿来就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加深对于老师传授知识的理解,并加以运用。
“师学”同时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提出了“便签读书法”,,把知识“拆为己用”。
02 反思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为什么有的人“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道和做到之间是一道鸿沟,反思可以让人看到和鸿沟之间的距离,看清楚距离才能有勇气纵身一跃;反思也是对知识的二次加工。
威尔·施瓦尔贝的人生早已和书合二为一,读书也是在领悟人生,书中以生命的名义开出的书单,慢慢读,去经历,去实践,然后开出属于自己的书单。
很多人以为知道了就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其实不然,知道了就去做是基本要求。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阐释是“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必须对知和行都进行“二次加工”。
03 真正宝贵的财富
生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单程旅行中不后悔,后悔你也买不到回程票啊!《为生命而阅读》里威尔·施瓦尔贝对于自己人生的记录可以给我们参考,他既又朋友又有家人还有工作,看来《生活的艺术》给了他不少的启发。
《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说:
在对你重要的人80岁以后,每年抽出时间来陪陪他们!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辈子的宁静。
我把这段话发到了朋友圈,有朋友留言:“不要等80,就现在吧!”
威尔·施瓦尔贝在后记里写,他以前觉得最好的礼物是一本书,现在他觉得最好的礼物是讨论一本你分享过的一本书。
一本书是一份好礼,但送给别人你的兴趣和关注度更加美好。
真正宝贵的财富是人,阅读的经验在点点滴滴之处汇聚成自己的人生。
人生,常常会感到孤独,书籍永远是“第二好的礼物”,最好的礼物,感谢陪伴!愿每个人都不再感到孤独,用书籍找到心灵的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