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3956/14e52fce97fe05c6.jpg)
【摘录】
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至江南。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3956/995fca8bd9968f1e.jpg)
【读后记】
韩信拜将之后,和刘邦谈论天下局大势,语及项羽,韩信认为他“其强易弱”。为什么呢?韩信分析了项羽的为人:
一、匹夫之勇。
在韩信看来,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吭声,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是“匹夫之勇”。纵观《资治通鉴》有关项羽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确非常的骁勇善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以三万大军大败秦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而后一路向西,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彭城之战,三万大军攻打刘邦的几十万大军,把刘邦打得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有人评价项羽为“个人英雄主义”,我觉得恰如其分。刘邦善于任用文臣武将,项羽却不能用人以贤,其“个人之勇”哪里能比得上刘邦团队的“集体之勇”呢?
二、妇人之仁。
项羽 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在韩信看来,这是“妇人之仁”,即常施人于小恩小惠,大恩大惠则不肯与人,显得非常小气。这种“妇人之仁”相比于“君子之仁”,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三、背信弃义。
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先入秦关的刘邦从“关中王”改为“汉中王”,而大肆分封自己的亲信。还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后来在派人暗中杀掉了义帝。在韩信看来,这些做法背信弃义,为人所不齿。
四、不智不平。
在韩信看来,项羽放弃了关中,而选择回到楚地,很不明智。论功行赏时,大肆分封他所亲近的、喜爱的人,很不公平。 而对于他所不喜欢的人,像刘邦,他就分封到最偏僻的地方,想办法百般压制。像这般以个人喜好来决策国事、赏罚众人,实在是不智不平。
五、残忍暴虐。
项羽入关前坑杀大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在咸阳,诛杀秦王子婴,放火烧秦王宫,大火三月不熄。攻破齐国后,坑杀田荣的降卒,掳掠老弱妇女,纵火焚烧齐国的都城……还动不动就烹煮他人,烹煮劝谏他的韩生,烹煮刘邦部下王陵的母亲。所以韩信说:“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其残忍暴虐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项羽存在以上五大致命缺陷,所以天下的人大都怨恨他,百姓不愿归附他,导致他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韩信也由此得出结论:项羽“其强易弱”。
历史的发展历正如韩信所料:骁勇善战、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而他的死对头刘邦则一统四海,坐拥天下。
项羽,硬是凭一己之力,证明了韩信的精准预判和远见卓识。
有人说,韩信的庭下对策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相媲美,你认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3956/a94289f280107b7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