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球迷看到题目第一眼大概想到的是“大帝”恩比德,但是不好意思,今天想写的与恩比德无关,只与过程有关。
相信有不少人坚定不移的信奉“用结果说话”这样的“信条”,因为无论你把结果之前的一切做的多么出色,缺少一个出色的成绩的加冕,一切都显得淡淡然。就像很多人记得NBA历史上的许多个开启王朝模式的球队,一如公牛王朝、湖人王朝、凯尔特人王朝等等,但很少有人还能够清楚的记得他们总决赛里所面临的每一个让他们夺冠之路上充满挣扎的对手。
成王败寇,结果为王。
诚然,我们心存取胜之念,但也要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胜利。如果追求的只是眼前一时之高低,当然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宜享荣光;但更多的时候,或者说换一个视角来看,以一种俯瞰的姿态,或许会更加一目了然:以个人视角来说,把一时之得失投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中,或许会激起一丝波澜,但转瞬又会归为平息。
最近从吴军老师的专栏中(吴军的谷歌方法论)先后看到谷歌、微软以及高盛的面试题,以我以往脑中的惯常思维,看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结果”。比如3:15的时候,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成多少度?中国学生从小就反复接受诸如此类的训练,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轻而易举,但有没有想过,我们直奔答案而去的同时,有没有失去或者忽略掉了一些东西呢?
通过反复的训练,去追求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凡事都是可以找到一个准确答案的。但事实是这样吗?
一旦脑中有了这样一种定式思维,面对稍微有些不寻常的问题,便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比如让你来回答,“在任意时间抬起头看纽约的天空,会看到多少架飞机经过?”面对类似的问题,会让你有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吧?你可能会将其列为知识储备缺陷的问题吗?拜托,如果你要记得纽约每时每刻上空经过多少飞机的话,那么洛杉矶呢?三番北京上海伦敦柏林呢?这些便是我们曾经以为追求准确答案而错过的那些......
“过程”。
导致结果的那些过程。
在高中数学的各种题目中,我最讨厌的就是写过程,因为我知道这道题的背后还有一万道题要做,如果我能写的出正确答案,一定程度上说明这道题OK了。尤其是立体几何,我的空间思维非常好,许多题目往往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结果了,中间的过程能省则省,需要证明的就只写关键步骤即可。
原本A到B,B到C的事情变成了A到C,这是通过锻炼得出的能力,但如果只有这种能力,那我们会在许多场合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比如面试时,面对刚刚纽约上空飞机的问题,我直觉的去找我的C,但发现似乎少了点东西指引我找到C,因为B没了。这个B到底去了哪儿呢?没有B一下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要找到B,首先得知道这个B究竟是什么。
如何知道纽约上空有多少架飞机经过呢?或者说要通过怎样的方法知道呢?我们至少得知道纽约有几个机场,每个机场几分钟起飞一架飞机(同时也能降落一架飞机),飞机飞过纽约上空大概需要多少时间(飞机时速、城市直径)。其实数下来,这些要素并不多,首先机场有3个,飞机的时速大概是300km/h吧?城市直径可能有30km?3mins起飞同时也降落一架飞机?这么多变量不可知,如果是一道数学题,那确实没法做了。如果面试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么是你走错了面试的房间(你不知道的,其他面试者大概也不知道,否则你进不到面试,或者你不该来),要么就是这根本不是要单纯考察你的数学能力。那么面试官究竟考察的是什么?是你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大家都无从下手的时候,你会从何着手。知道到面试官考察的意图,那么其实就明了了具体的数字并不是成败的关键,关键在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切的执行你的思路即是过程。
假设,3mins起飞一架同时降落一架飞机,3个人机场平均每分钟起落2架飞机,飞机时速300,城市直径30,飞机飞过城市花费6mins,2x6=12。
所以,如果按以上数字假设,任意时间纽约上空会有12架飞机飞过。除了我们关注的结果,我们也需要关注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以及出题人的意图。其实解决难题的过程都是成长的历程,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而千里,也未必是我们要到达的终点。所以,换一个角度,我们所做的一切,便从追求结果变成了一直在经历过程。
结果必然是重要的,但一时得失实在不必挂怀,一生长久,像一场马拉松,未必要赢下每一个转角,我们只是要跑到最后。
相信过程,trust the proces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