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法

作者: 郭盖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23:17 被阅读0次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看到别人开了许多书单,私以为似乎没必要的事。因为按照西汉刘向的说法:“书犹药也。”开书单就好比是在向别人开药单,你怎么就知道别人和你一样有病呢?况且,有的药还是“十全大补丸”,是病与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吃不起大补丸,但给别人推荐起来却乐此不疲,好像自己也吃过一般。所以每次有朋友心血来潮要我推荐几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敷衍了之,并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面目。当你喜欢一本书的时候,这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这本书与你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你把这种共鸣广而告之,可不是暴露了面目吗?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国际出版协会曾经统计过,在2015年全球出版了大概160万种读物,中国贡献了其中的47万种。在更早的时候,谷歌通过计算机算法得出全球大概有1亿2千9百多万册书籍,所以在几千年前,庄子就发出过“以有涯求无涯怠矣”的感慨。意思就是说,想用有限的生命寻求无穷的真理与知识,这简直是作死。

    从技术上讲,读书多很重要,但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触类旁通。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因为它需要以广泛涉猎为基础,最后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很多人书都不碰还谈什么涉猎呢?当然并不是说不读书是一件多么羞耻的事,我觉得不读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大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鲁迅说青年人最要紧的是在银行里存几个钱,这话我特别赞同。我始终认为,赚钱、买房、买车……这些事比读书重要多了。当然,有的人如果因为读了很多书赚到许多钱,那我是最佩服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到泰勒斯的故事,里面就有他利用知识暴富从而证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故事,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了解。

    话转回来,如何达到触类旁通呢?这么说有点目中无人,好吧,那么如何读书呢?我的做法是很老式的,同时也是很实际的,核心就是:读书笔记。在做笔记之前,先有一些预备步骤。

    第一步:选书

    人一辈子读多少本书就够了呢?我认为是50本。为什么是50本呢?因为49本太少,51本又太多。怎么从全球1亿2千9百万册书里找50本适合自己出来呢?你先告诉我买双色球怎么中一等奖我就告诉你。在众多评价书籍的标准中,有一个是最靠谱,就是时间。评价一本书是否是经典的标准是看它能否经过时间的洗礼,经久不衰。在这一点上,我近乎是偏执和迷信的。基本上,我的选书标准就是,古今中外,非死人之书不可读也!这样一来,1亿2千9百万册书里大概就淘汰了1亿本,省事许多。我深信《传道书》所罗门王讲的话:“已行之事将来必行,已有之使将来必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第二步:泛读

    先读目录和名人索引,这样能够做到将全书构架略画于胸。快速浏览整本书,稍觉精妙处就用笔勾画。最好不要用黑色的笔,因为和书的颜色一样,不够明显,我一般用红笔。泛读完后,其实只是在骨架上添了几笔肌肉,大多时候还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的。经过这个步骤,你的书会变得面目全非。很多人爱书如命,连折一下都不愿意,更别说在上面勾勾画画了。但是我却相反,我觉得因喜欢一本书而不愿在上面勾写涂画,就好像是洞房花烛夜面对新娘不敢上下其手。新郎憋屈,新娘更会伤感。所以,我拿到一本爱读的书,有怜香惜玉之心,行竭尽蹂躏之事,不亦快哉!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书必须自己买,钱钟书的读书之法是“非借不能读也”,他用这种方法来逼自己尽可能将书中内容吸收到脑中。但是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专门做学问的功夫了,读书速度慢,那自然就是“书非买不能读也”。

    第三步:精读

    泛读完了,只是眼睛扫过,还没有吸收营养,这时就要第二次读这本书,精读。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读,但凡有不懂的地方,比如说一个陌生的词汇、一句话的由来,甚至一个字的读音,想方设法查到手,在旁边空白的地方做好批注。这一次,对那些还觉得精妙绝伦的部分、观点重点勾画,以备抄录之用。

    第四步:抄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读到第三步就功德圆满了。实际上,能做到第三步的人也是很少的。但是,能做到第三步的人,我想不应该介意再往前走一步。很多朋友读我的文章,知道我的风格是喜欢“掉书袋”。诚然,这么做有忍不住显摆的心理,同时也是自卑在作祟。没有宝马雕车可炫耀,炫耀点文化也是可以自我安慰的。从正面的方向看,这么做是因为我的骨子里是理科生,我的专业学的是各种各样的逻辑推理和公式推导,这要求我每说必须有据。个人观点并不上算,这个观点必须得到实践或经验的验证。我很懒,懒得实践,那就只能寻求于间接经验。书袋一方面是文化的反映,一方面又是间接经验的反映,这两点都很重要。

    现在问题来了,无数人问过我这个问题:那些东西你都能记下来吗?这么说吧,一些经典的语录、诗歌、观点,我能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但是一些大段的内容、复杂的叙述,就很难说记得了。人的记忆最好的阶段是在童年时期,古代的私塾先生教孩子读书,先教他们大声朗读,意思不懂不要紧,你就只管读。比如四书,读了一百遍以后,就像歌词一样就完全记住了。这一句完了,下一句什么,不需要回忆,完全是下意识接出来的。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背的古诗,至今都能记起来。同时,上一句完了接下一句,没问题。但是下一句前面是什么,却要现在脑子里从开始一直背到要填写的地方,这就是童年时期形成的潜意识记忆或者无意识记忆。

    但是童年这个记忆黄金期很快就没了,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退化,加之很多人不训练会退化得越来越快。这个时候写笔记——或者抄书就很重要了,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那些我一度以为是天才的人——像梁启超、钱钟书、顾炎武等人的体会。大凡在我们眼中视为天才的人物,他们的读书札记都会比自己的著作厚很多,或者像牛顿这样,手稿多的现在还没有整理完。

    抄书当然是抄精读步骤时再次勾画的重点,抄书的方式也分两种,一种是丛书式,一种是类书式。丛书式容易实现,就是读完一本书,比如读完了《金瓶梅》,我就把《金瓶梅》里的描写精彩的部分抄下来,最后题个总名叫做《金瓶梅辑录》;什么叫类书式呢?类书就是按照某一个核心主题,把能够收集到的资料都汇集到一起,比如把《金瓶梅》《龙阳逸史》《灯草和尚》《剪灯新话》《隔帘花影》等一系列有关场面描写的精彩片段写到一起,再定一个总名叫做《FBI Warning》。这种方式我最偏爱,他的本质是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看似很慢,但由泛入精,就像正在收汤汁的一锅菜,没有炒菜那么热快,但菜成之时,营养口味俱佳,非大厨不可为之。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页我的读书笔记(我大约有2000页这样的笔记):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做这些笔记能够记住吗?答案是不能。那么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它可以在抄书人的脑海中形成印象笔记,类似于“目录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弘其毅,必先读其书——我斗胆把这句话后一部分改为“工欲利其器,必先知其器”。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用一种工具的前提是,你得知道有这种工具。你可以不知道手机怎么造的,但至少你知道有手机这种东西,然后你带上钱去商店挑选购买。就好像有的人总是说读不到好书,你连好书的名字都不知道,你怎么能读到好书呢?所以,作读书笔记,不能使你记住所有内容,但是可以提醒你有这些内容。当你想要使用的时候,随时插拔,不亦乐乎!要注意时时复习,复习自己写的笔记是一件极其轻松的事。你会发现,复习两三次以后,整本书“似乎”都被你记住了。这样一来,对内对外,你这本书才没有白读。

    所以,读书的第四步:抄书、做笔记,这是我的读书方法的整个核心。

    第五步:运用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读书实用与读书无用最完美的结合。除了要时时回顾复习自己的笔记以外,刻意练习也很重要。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显摆,喜欢吹牛逼,那么你就写读书心得,或者在公众演讲的时候将你肚子里的存货一并抛出,这既是显示高人一等的方法,也是博取无知少女狂热膜拜的好伎俩。

    元好问《论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今天这根金针,送与君看,能不能绣花,全凭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or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