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1
你的直觉和内心知道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联想:这其实是我写的最后一句摘录,脑子最热时,问问自己,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我想阅尽千万本书,书写最美的生命篇章。阅读是种渴望,既然如此,与其阅读微信文章拾人牙慧,不如阅读经典的纸质书籍,一直读到源头去。
观点:与其阅读微信文章拾人牙慧,不如阅读经典的纸质书籍,一直读到源头去。
案例:读书破万卷,输出如有神。李翔老师每天4点半起床,开车去办公室附近的24小时麦当劳读书,讲话写字自带读书人的气度。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哈佛女孩,只读50岁以上的人所写的书。
总结:发现身边越来越多深度阅读的人。我的羡慕,其实也是内心的深度召唤。与其焦虑,不如找到自己的节奏,一同行走在深度阅读的路上。
金句摘录2
成功的重担被重新起步的轻松替代,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特别看重,这让我感觉如此自由,进入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阶段。
联想:我想到玛丽莲博士在《高级隐喻》里的一句话:所有的苦难给予我们伟大的礼物——放下自我重要性,于是我们可以获得自由,成为生命的真正探索者。当我们说一个人不够成熟时,会说他“不经事”,那“经事”又是怎样的呢?
观点:总要有点事打破头衔、身份、地位、背景、甚至是过去的自我评价的坚硬外壳,我们才会看到呼之欲出的自我意识。
案例:我消沉了。早上窝在被子里,不愿意爬出来,也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那些立过的flag,那些信誓旦旦想完成的事情,就像飞走的风筝,离我远去。
看到“辉哥奇谭”主理人辉哥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时光,整整一年,身处于职场危机和财务危机中,最后靠大量阅读与文字走了出来,现在不仅在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管,而且依托只是星球、公众号等平台持续影响着更多的人。看到一位在家带娃的二宝妈妈在公众号里也写下自己曾经深处抑郁走出来,她现在的文字,闪烁着坚韧的光芒。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消沉不了多久,这只是一个过程。以前我自视甚高,很多事情都不怎么乐意去做,其实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浅薄。当我看到自己临近一无所有的时候,真正重要的东西浮出水面,反而能够更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现状,面对接下来不连续的、长期的积累。于是我迎来了这段日子以来最有创造力的一个早上,所有读过的故事都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的脑海里等待着被呈现。创造就是重构。
总结:所有的苦难给予我们伟大的礼物——放下自我重要性,于是我们可以获得自由,成为生命的真正探索者。
金句摘录3
过去的33年,每天早上我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做我想做的事情呢?”
联想:我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甚至一生。
观点: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甚至一生。
案例:有一个女子,画着精致的妆容,创造着最灵动的文案。在她看书时,胃疼骤然袭来,已经没有办法抵抗,去医院也就是开药的事。他人的陪伴与热水只是安慰剂而已。我看着她躺倒在沙发上,一边手捂着疼痛的地方,一边躺坐不安,阵痛袭来,她猛地一下用手拍击沙发,好像这一拍就能把阵痛拍走一样。
稍微缓和点的时候,她睁着精致的大眼睛说:“每次胃痛,都感觉快要死掉。有一次我在想,如果我在家里胃痛死去,大家进来的时候,必须要看到一个美美的我。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天,我都要打扮得很好看,活出生命的质感。”
总结:几乎任何事——所有的荣耀、骄傲、对难看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隐,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动心段落1
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了。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力,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因缘,随便什么——因为相信这些点滴能够一路连接会给你带来循从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联想:这话很美。在我脑子里,一直有一条连续性的线,人生好像应该如此行进。求职的时候,也会遵循竭尽全力拿上一次的经历去够下一次的经历的天花板。人生不一定是如此,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脱出线性思维,从一个更大的图景去看待整个人生时,有些事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种意义你看不到,但在你的认知扩大的时候,会重新看到当时的图景下,不可言说的美丽。
观点:当我们跳脱出线性思维,从一个更大的图景去看待整个人生时,有些事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种意义你看不到,但在你的认知扩大的时候,会重新看到当时的图景下,不可言说的美丽。
案例: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陷在困境中,不过是因为自己当时认知尚浅。
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周围存在无数信息,每秒约有上百亿比特的信息抵达视网膜,但与之相连的视觉输出神经连接只有100万个,每秒钟视网膜传向大脑的信息只有600万比特,最终能到达视觉皮层的信息只有1万比特。经过进一步处理,视觉信息才能进入负责产生意识知觉的脑区。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形成意识知觉的信息每秒钟不足100比特。——从600万减少到100,这个过程中删减了多少信息?
打个比方,人生就像拿着一个手电筒在一个黑屋子里摸索。你看不到全貌,只能想象。拿着手电筒照到一个布满灰尘的、有蜘蛛爬行的角落,你以为这是 一间破败的屋子,实则不是,这可能只是瑰丽殿堂里暂时没有被注意到的角落。拿着手电筒,我们总要去相信点什么,让手电筒照到那些仍然闪着金光的地方,让自己继续带着勇气前进与相信。
例子:李健的蛰伏期。
总结:约翰列侬有一句名言:“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没有,那就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动心段落2
我非常确信,如果我没有被苹果炒掉,这些就都不会发。这个药的味道太糟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它。有些时候,生命会给你迎头一棒。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唯一让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你必须去找你热爱的东西,对工作如此,对你的爱人也是这样。工作会占据你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不要停。
联想:我想到的是在乔布斯私生女的笔下,那个角度的表述。他非常自恋,他甚至非常不会顾及人的感受,甚至极度坚持己见,在私生女母亲穷困潦倒时,怎么都不愿意打钱给他们。如果,我没有看到这个片段,只是从商业视角来看,那我对这段的解读视角可能就是“热爱几乎是一切的答案。”我看到的是这个人,他的热爱,他的不堪。他的形象在大众面前千人有千面,但在他自己的生命里,他的关注点是热爱与热爱背后的矛盾。
工作中的热爱让他的事业一往无前,同时,在生活中,他又不得不忍受自己并没有那么完美的痛苦,比如,有一个私生女,而且“他很爱她,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中间,是矛盾,也是平衡。并没有完美这件事,人生不过是去芜存菁的过程。
观点:别人的人生再好,跟你有屁关系啊?
案例:俞敏洪参加《朗读者》的采访,谈及自己大一、大二时学习学到吐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的事情。当时拼命学习,也是因为不能让自己落后。而在休学那一年,他终于想明白了,别人的人生再好,跟你有屁关系啊。直到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一段,还是用这种一吐为快的语气。
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自己的难题,强悍如乔布斯,也有越不过的坎。不,不是越过坎的概念,而是一路行走,一路搜集各种光怪陆离的、好玩的体验。
总结:人生一直都在行进当中,看准自己的方向。你会遇到一些同行的事和人,喜欢就一起,不喜欢就分开,开始热爱,之后冷淡也没有关系,持续热爱也很好。继续走,不要停。
动心段落3
事情并不那么美好。我没有宿舍可住,睡在朋友房间的地上。为了吃饭,我收集五分一个的旧可乐瓶,每个星期天晚上不行七英里到哈尔-克里什納庙里改善一下一周的或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能够遵循自己的好奇和直觉前行后来被证明是多么的珍贵。
联想:自由职业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美好,特别是自己还没有做好有充分的经济来源时。不过我的确很喜欢每天醒来都为自己生活负责,做的每一件事都与自己的核心目标息息相关的感觉。有段时间很困惑,直觉是什么?我都听不到。跟着直觉走,就是脑子里那个“我想要......”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可以跟着直觉行动,前提是要为自己抱持一个可以自由行走的空间。
观点: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他们知道的是“我应该”“我必须”。
案例:一次艺术疗愈培训课堂上,老师询问上台体验共同参与画作的伙伴:“有什么感觉?”同学回答说:“我觉得我应该在生活中与人多配合一点。”调皮的老师踢了她一脚,又问:“有什么感觉?”同学继续回答:“我觉得未来希望能够有更融洽的关系。”老师又踢了她一脚,问:“有什么感觉?”这个情况一直重复了7/8次,这位伙伴才醒悟过来,回答:“我感觉既紧张有放松。”
总结:对于大部分职场人士来说,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在职场中压抑个性,压抑感觉,二挡情绪给你送来那么多信息表达你内在需求时,你都无法接收,这也是为什么“跟着感觉走”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直觉与天然的好奇知道,我们该去向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