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画完了第22周的排版,直接排到了5月31日,不出意外地我又重新设计了一遍,想尝试一下新的想法——去掉了“今日小结”的环节,保留一周回顾,想试一试不写“一日小结”和写“一日小结”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回顾一下已经过去的半个月的话,最合适的形容就是——手帐的迭代、迭代再迭代。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比较流行的话:有自己的套路,我不用,我就迭代,哎,就是玩儿~
开个玩笑,我的手帐迭代迭的还是很认真的。
一旦打开了“迭代整合”的念头,就像是泄了闸的洪水,不试遍所有想法不罢休。
从一开始的“追求手帐的整体感”,到意识到有些板块可以直接统合在一个页面里写,也不过短短的两周时间,也越来越接近我想要的Bujo手帐了。
当初接触了Bujo就很想尝试,但最终学了个“形”,却没学到“意”,中间相差的大约就是个“整合思维”,或者说是系统化的思维。
过去一年里做手帐,我的重点放在了“日”上,每一天里需要记录的内容很丰富,比如说To Do、特别事件、饮食记录、阅读进度和今日小结,到了今年,要记录的东西变多了,除了原有的To Do、饮食记录、阅读进度之外,还要记录睡眠时间、健康数据、运动数据、财务支出、小突破和小确幸,内容在增加,但依旧是以“日”为单位的。
以日为单位记录,好的方面就在于方便我回顾每一天在做什么,但要把时间拉长点看,比如说放到一周里再去看,就会有一种特别琐碎的感觉。即使是我记录在生活手帐里的事情,也是那些相对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一些小细节也就不会特别去在意。
之前听樊登老师讲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的时候,提到过一句,做计划不需要做的太细,做个周计划,知道这一周里需要做些什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精细到每一天。
现在想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
包括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买的是三十周年纪念版)这本书里,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后的付诸行动环节教的方法,也是以“周”为单位进行安排。
像我以前以日为单位做计划并不是不好,因为我的日计划其实也是从大计划里拆分而来,但相比较之下,“眼界格局”可能会小一些,有一些内容甚至会有重复填写的问题存在。
如果用我现在的观点来解释,可以这样来说:周计划很重要,日计划也很重要,但也不要把眼光过度的集中在日计划上,要在时刻意识到周计划的前提下去昨日计划。
而我之前的手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想要翻到周计划有点困难,并且我回顾的频率也有点低。
从我开始做手帐,我就没有再去看过别人的手帐是这么做的了。
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手帐是个很个性化的东西,怎么做只能自己去摸索,所以把做计划和练简笔画结合了起来,既练习了时间管理的方法,也练习了简笔画的技能。
第二个原因其实也在于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学,抛开了做排版和做计划,我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看书学习,给自己的大脑充电,也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于是也就导致了,我在学习方面的体系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但手帐……一年之前是怎么做的,一年之后依然是怎么做的,差别在于一年之后我要记得东西更多了。
还记得2021开始之前,我的目标是在手帐排版方面提高效率,但四个半月过去了,我才发现,虽然排版形式简约了,但排版的复杂度还是存在的,毕竟有那么多的小版块需要我设计边框。
前几个月就不算了,前几天我在《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解决》文章里,简单计算了自己用于手帐排版的时间花销。
按1小时4页来计算,1页排版需要15分钟,一周14页的排版就需要210分钟,按1个月30天计算,就是900分钟,折合15个小时。
而按照我现在的规划,把版块整合起来,再加上Bujo的简约排版,预计3-4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月的规划。
这么一算,相当于在自我管理手帐上就能节省出至少11个小时的时间,而这11个小时我可以用来学习其他的东西,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生活手帐了。
虽然我对“系统思维”还无法解释的太清楚,简单来说大约就是“站在高处进行统筹规划”。如果说我原来是过一天规划一天,那么接下来就是先规划好一整个月,然后再去思考每一天,并且还增加了每天翻看过去记录的概率。
这么一想,我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规划六月的生活了。
话虽如此,有一些功课还是要做好的。
我先前读《子弹笔记》大约只吸收了1%左右的精华,平时会用到的也只有子弹短句和子弹符号,甚至用的还不是很多;参加训练营也没有带着“系统化思维”去接受内容,所以对于子弹笔记依然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所以我首先要把《子弹笔记》这本书重新读一遍,用当前我正在使用的拆书方法和笔记方法把内容理解透彻。
另外从昨天开始,我这个万年不看长视频的人,终于登上了万年不登的B站,搜寻了一些以Bujo手帐为主的UP主,准备好好学习一下UP主们是如何设置她们的手帐的,为接下来的六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
学习,是一个先学习“百家之长”,然后再挑选适合自己用的部分去实践的过程。
想想做了一年多的手帐,才刚刚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手帐体系”。
说到底,如何记录手帐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去做一件事。
我想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是有了可以一起交流手帐的小伙伴,我可能还会陷在“花大量时间做手帐排版”的怪圈里出不来,还不明所以的时常嘀咕一句“为什么我总是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手帐呢?”
手帐迭代的背后,是思维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