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作者: 4b2beda060ba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16:50 被阅读15次

    不管如今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回想起来过得“有意思”的节日,都在小时候。春节是,元宵节也是。连儿童节,我都觉得自己小时候过过的“过六一”更值得回忆。

    “元宵”我们老家叫“汤圆子”。我一度以为应该写作“糖圆子”,因为是甜的。

    不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吃过汤圆子。大概是真的没吃过,当年连大米都很罕见,别说是糯米了。部队大灶食堂蒸米饭通常都是“二合米”,也就是大米小米一起蒸着吃,很多南方来的战士吃不习惯。大米的供给有限,买卖行为属“投机倒把”,买大米需要偷偷摸摸,甚至需要拿粮票去换……我到了十几岁才知道有糯米(粘米)这种东西。

    记忆中的元宵节跟元宵无关,也不像过年那样热闹。

    好像“正月十五”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只为了提醒人们——年过完了,该干活干活,该上学上学……该收心了。

    “元宵”一词深入我心,是因为一首《绣金匾》的歌。至今记得两句歌词,“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也还记得舞台上表演唱的人,穿针引线的动作极其优美。这首陕北民歌是一首抗战时期的颂歌,我听到的时候曲调已变得极其悲伤哀怨,具怀念之情。那一年,歌中所唱的伟人都去世了。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没有舞狮子的,没有花灯,没有烟花。小孩子们手里,顶多有一小把“滴滴巾儿”(音),灰色的细长的纸芯里,包着火药面儿,像加长的爆竹的引线。点燃后,滴滴巾儿会爆裂出琐屑的小小的火光,聚集着的,小孩子们一年一度的快乐。

    很多年后,我才在城市里的元宵节看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舞龙舞狮子的……穿红戴绿的人,又敲锣又打鼓。我也在正月十五的趵突泉看过真正的花灯,猜过灯谜……如织的游人,摩肩又接踵,热闹又喜庆。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儿童家家户户“蒸灯”的元宵节。

    灯,是用面粉蒸制的。蒸锅掀开的一刹那,热气氤氲中,大人小孩的脸都是欢愉的。我每每看到想到“人间烟火”这个词,都觉得那场景是灶里烧着柴火,锅里冒着热气,锅里煮的不是过年的饺子,也不是元宵节的汤圆子,而是元宵节的灯。

    大概舍不得全部用白面,里面掺杂了地瓜面儿或者高粱面儿,元宵节蒸的“面灯”,都黑乎乎的。当年农村还没通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正月十五这天,主妇们会蒸灯。

    灯的形状类似茶盅,茶盏,也可以想象成是是一个正放的窝窝头儿。灯要做十二盏,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这十二盏灯可不是一模一样,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里:一月份的灯捏一个鼻儿,二月份捏两个,三月的当然是三个……以此类推。上锅之前,每盏灯里放一粒干黄豆,蒸熟之后,哪个碗里的黄豆裂开了,哪个月份的雨水大。元宵节的灯,有预测天气的功能。

    现在想起来,说“蒸灯”是一种面塑艺术一点儿也夸张。听我妈说,蒸灯的同时,还会根据年份捏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生肖。今年是猪年,要用面团捏个猪,与灯同蒸。灯是十二盏,猪想捏几个捏几个。简直就是借元宵之际,考验主妇们的才能和手艺。

    元宵节蒸的灯和生肖,大部分还是被小孩子当面食吃掉了。只留几盏,在灯窝窝里加点灯油,捻一根灯线点燃,给小孩子拿着玩,很有元宵节的气氛。

    正月十五这天,黄昏时分关门闭户,我姥姥会拿那盏灯照亮家里的角角落落,包括猪圈和鸡窝。是为了驱散那些不好的、见不得光的东西,是让妖魔鬼怪遁形……

    我至今还能想起她举着那盏小灯去照鸡窝的情形,灯光映照在她的脸上,是喜悦的表情。不知当年是不是有人说过她“封建迷信”?农村的土墙上,当时到处用石灰水刷着“破除迷信”的标语。

    我越长大越觉得,“迷信”又不是坏事,是仪式感和敬畏心。很多古老节日的仪式都充满着迷信色彩,因而庄重神圣;很多人没有了敬畏心,因而做坏事而无所畏无所惧。又想起有一年夏天突然下冰雹,农村有个说法,“吃冰雹不冻耳朵”还是什么,姥姥跑到院子里捡冰雹给我们吃,回屋的时候摸着头说痛,她被冰雹砸到了……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比蚕豆还大的冰雹上有个孔。

    我从小到大都没冻过耳朵,大概无关冬至的饺子,跟吃过冰雹有关吧。

    祝元宵节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va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