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采铜老师的这本《精进》。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在全年都充满了精进的动力,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提醒自己的,是这样几个关键词: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线性思维,即刻行动,时间视角,“差不多先生”。
这一次,让我们试着用知识撬动行为,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内容简介: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母亲的挂钟
在老家的屋子里,有一个挂钟,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很寻常,毫无特别之处,每次回家看望母亲,看到这台钟,就会很放松,归家的温馨感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我很享受。
有一次,母亲在阳台晾衣服,回头问我,儿子,现在几点了?我抬头一看:9点15,这时候恰好有一条微信发来,显示时间是9点20。家里的挂钟竟然慢了,而我竟然没发现。
后来,每次我看到这台钟时,它显示的时间比我内心估计的慢了一点,可是就是这么一点,让我放松了下来。
在这五分钟的时间里,我没有失去什么,仿佛好像得到了更多。
令我惊奇的是,我们一直都是活在“表要调快”的观念中,从来没想过“把表调慢”的可能性。毕竟,这看上去太异想天开了,并且显然一定以及肯定是“错”的。可就是这样看上去荒诞的事情,一旦实施,你的人生,就像发现了一把寻觅已久的钥匙,可以用另外一种全新的视角,经验,智慧去审视我们的生活,而这种审视,本身就意味着生活的改变。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
学会选择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
思考发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才能是立身之本。
成功,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互动】
Q:想一想你下个月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规划是什么)?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收益值:一件事情在当下带来的收益大小,包括心智,情感,身体,物质的收益
半衰期:物理学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分为以下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认真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漫无目的的刷微博
根据以上标准评估一下自己的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并且调整一下一个月内的生活规划
Q:调整后你下个月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规划是什么)?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虽然我们意识不到,却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
【互动】你现在在烦恼什么?请举一个例子
“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公司做着无关痛痒的工作,我渴望去大城市展示自己的才华,尽管我没什么才华可言。我想做有些有技术水准的工作,不停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我渴望一个能用得到我所学知识的地方去,尽管我不专业,正式这种不专业让自己很没底气,没底气就没信心出去,忽然发现我居然这么懦弱,或者说,自卑吧。”
简单分析一下,当前处境为“在一个小公司里打杂”,理想目标为“想去大城市打拼,找专业性工作,学习专业技能”,内心状态为“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技能,自卑”,这其中的隐含假设有哪些呢?
隐含假设一——工作职责一成不变;
隐含假设二——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
隐含假设三——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
隐含假设四——无法改变就是懦弱。
看似无路可走,细想下来则是不同形式的“偏见”,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此刻,在察觉这些假设不可靠之后,挣脱思维的束缚,发现改变现状的路径,一定是有新的可能选项。
工作职责一成不变——寻求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
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多方打听调研,发现本地好公司;
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参加技能培训,加入学习社区,学习在线课程;
无法改变就是懦弱——从一个小的改变开始,比如每天坚持花一个小时看书。
【互动】换个思维方式,如何改变?你现在烦恼的这个事情如何解决?
在拆解掉各种假设之后,也就摒弃了偏见,为未来发掘了无数可能,这仿佛就是一个转身,万丈悬崖变成了万里坦途。这不仅要求我们主动将脑中的信息组合打破,在梳理完新的可能选项之后,制定执行计划,并且坚决付诸行动
那么,如何打破信息组合,打开思维框架呢?
一是“目标悬置”,将大大小小的并行目标和串行目标梳理之后,选择暂时悬置,静下心来,灵活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能力嫁接”,一位NASA工作的物理学博士成为了专职折纸艺术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时他已经是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一件作品可以卖几万美元。这其中,除了因为这是他的兴趣所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发现一件复杂的折纸作品,需要借助数学工具的分析才能完成,凭借强大的数学功底,多年尝试,终于成为了顶尖的艺术家。
三是“特性改造”,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尤为实用,并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将“我要做”的兴趣和“要我做”的工作加以特性改造,比如你喜欢画画,而你是一名普通职员,那可以通过画画表达想法,甚至在公司在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
【互动】请举一个能够将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的例子
思维开始了,行动要紧跟上,最有效的,就是即刻行动。一旦开始,就有机会做的更好。
在“精益创业”中,有一个关键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客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之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一个人的MVP是什么?
从一段文字、一篇长文到一本书,
从学做一个蛋挞、意大利面到陆地火锅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的“三明治模型”(配图)
认知复杂度最高的“核心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较高的“支持性思考区间”以及认知复杂度低的“操作性动作区间”。
工作中“核心思考区间”需要非常专注的思考,设计架构,快速记录灵感,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是整个任务的CPU,完成了这一部分,就算工作被暂时打断也没关系,因为“支持性思考区间”及“操作性动作区间”这些支持性工作是随着CPU的运作展开的。
一个多线程工作就这样完成了,像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图层一一分解,相互独立,完成核心区域之后,叠加一起,便呈现了整体的效果。
举例:
领导让你做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挑一个主题吗?查资料吗?正确答案是:设计PPT的架构。这个过程就是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完成了PPT架构,你可以选择继续完成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之后,再为PPT选模板,选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思考区间“),你会不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以上内容摘自《精进》,作者采铜老师无愧于知乎社区最具知乎精神的楷模,用充满温情的表达,点亮了这场充满勇气的征途
特别说明的是,书中类似的概念,内容非常多,随随便便拿出来都能讲上一阵子,有人曾经调侃采铜老师,问他为什么能出成七本书,非要一本书讲完,可以说,这是彻彻底底的干货。
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