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我们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现实真的相符吗

我们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现实真的相符吗

作者: 程晓爱 | 来源:发表于2021-11-17 11:11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我在和一位同事共事的时候,发现这个同事会习惯性的让我把这个替她拷贝一下,把那个帮她递一下。尽管我知道这是同事之间互相共事会发生的很正常的事,并且这位女同事也确实没有高高在上故意安排我替她做事的态度,但这个同事的这个行为还是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反感和讨厌。尽管表面上我都跟她配合的很默契,但在心里我很不爽,那个时候我心里觉得“天哪,她到底算哪根葱,凭什么一会让我把这个弄一下,一会让我把那个递一下的?她在教我做事?”

          很显然,我内心体验到的情绪和我外在经历的现实并不相符!因为我从头到尾感觉到的是这个女同事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教我做事的感觉,所以我很困惑,就是为什么我明明能意识到这是同事之间互相共事会发生的很正常的互动,但内心深处很不爽的情绪却那么强烈?于是我就问自己,我的这些不爽的情绪体验是哪儿来的?然后过了一会,当我开始趁着闲暇时候对着窗外发呆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了我从小到大和我的母亲在家里互动的一些画面

           我有一个脾气很坏,控制欲很强的妈妈,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就意识到一旦我妈在干什么活,她总会习惯性的让我帮她做这做那。比如我在看动画片或者看书,总之我在做着我自己喜欢的事,但只要我妈一喊我,我就要放下我的动画片或者我的书去做她让我帮她做的事。尽管我从小到大非常讨厌被我妈喊过来喊过去的,但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所以即使我有很不爽的情绪但我也只能憋着把她让我做的事儿做完。

           心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叫“移情”,一个叫“现实检验能力”。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移情,顾名思义就是转移情感的意思,比如文章开头我说的那件事,从小到大在家里我的妈妈总让帮她干这个干那个,让我有了那个很不爽的情绪。当我在跟同事共事的时候,同事相似的行为又唤醒了我内在的那个很不爽的情绪体验。但这个情绪本质是对着我母亲的,只是那刻从我的母亲那儿转移到我同事那儿,这样的情绪转移叫移情。什么叫“现实检验能力”呢?现实检验能力是一种心理功能 ,就像文章开头我说的那个事情,因为我有很好的现实检验能力,所以我很敏感的觉察到,我的情绪是跟我外在经历的事情是不相符的。我能够感觉到我的同事并没有对我呼来喝去的意思,并且事实上我的同事也确实没有故意安排我做事的意思。我的内在的认知与外在现实一致,这就是现实检验能力。

           我为什么要说到“移情”和“现实检验能力”这两个东西呢?因为这两样东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内心体验是否可以和外在现实相符。

           我举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人抗压能力非常弱,比如一次考试的不及格,一次工作上的失败,这类人会因为一个小的事件而全盘否定自己。他们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笨?为什么我连这个都做不好?我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反观有的人抗压能力却非常强,即使他们失败了很多次,他们依然可以调整好自己的心里状态,他们会倾向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避免下次的失败。我们会看到面对同样失败的客观现实,每个人内在的体验是有很大差别的。很显然,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否定整个自己的人,他们没有很好的现实检验能力,他们不能够看到引起失败的多种原因,而一味的认为是她们自己的没用导致的。她们同样可能无法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导致未来更多的失败, 从而更加的否定自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而那些现实检验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更加坦然的接受每一次的失败,他们会更容易找到每次失败的原因,外在和内在原因,并且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后走向成功。

           可能有些人会问:是什么导致了人们面对相同的现实,内心的活动结果却大不相同呢?其实人类的自动思维和情绪是我们过去经验的产物。如果一个人从小他的父母就会因为一点小事否定这个人,打压这个人,那么这个人长大时候大概率会成为我上面那个例子的前者。如果一个人从小不管犯什么错,他的父母都会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他所经历的错误和失败,总结错误和失败的经验,那么这人长大之后大概率会成为我上面例子的后者。

          说到这啊,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那你说的这些不是白说吗?因为我们的过去我们决定不了,那我们怎么改变我们当下的性格和心态?也许我们不能很快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我们面对事儿的心态,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对自己行为模式或情绪的反思和觉察的能力。我愿意把这些能力称之为“理解”。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身边的人,这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上面说的所有的例子都可以理解为“移情”。“移情”在心理治疗领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可能不信,其实很多心理治疗师他们在和自己的病人工作的时候,很多时间是在处理病人的“移情”。给大家举一个“移情”的比较极端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移情”可能带来的杀伤力。

         我们偶尔会看到这样一些新闻,一个女生因为向自己的男朋友提出分手而被男友杀害。当我们在去新闻里了解具体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看到:这个女的在跟男的交往当中发现这个男的性格比较极端甚至有暴力倾向,所以女生很害怕想要分手,但男的死活不同意,甚至威胁这个女生:你要和我分手我就杀了你全家!往往说这些威胁的话的人,最后可能没有杀人全家,但真的很大概率会杀掉这个女朋友泄愤!

         这个新闻中的案例我就觉得是一个很典型的“移情”。有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分手了你换一个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对方?杀了对方自己不也要判死刑吗?所以就很不理解。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对于心里比较正常的人来讲,被分手可能就是当时那一阵子比较难过,但过了那阵子心态可能就恢复了。但是被分手的感觉对一些心理障碍或者人格障碍比较严重的人来讲,可能是致命的!

         大家都知道亲密关系会给我们带来甜蜜,幸福的感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关系也同样容易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有多幸福,分手的时候就会有多痛苦。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心里障碍的人来讲更是这样!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一个人到底会在什么样的情绪推动下,才能够把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杀掉?我能想到的是极端的愤怒,极端的痛苦和绝望!所以我刚刚才会说,这个男生是“移情”,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被分手是绝对不会有这些强烈的愤怒和恨的。如果他有,说明他的这些情绪并不是当下才有,而是当下被分手的体验唤醒了这个人内在的这些痛苦的受伤的部分。

         我们每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头几年,是最脆弱和无助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自己吃饭穿衣,襁褓中的我们冷了饿了渴了都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以讲如果离开了妈妈,婴儿是活不下去的。但是,妈妈也有她自己的事情,妈妈也需要上厕所,也需要喝水,也需要吃饭,所以不能二十四小时随时都陪着婴儿。所以这就导致了孩子在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偶尔的不能即使的出现。一个婴儿经历妈妈不能及时出现的情况越少,未来人格基础就越好,反之妈妈不能及时安抚婴儿的情况越多,人格基础就越糟糕。因为在婴儿的世界里,妈妈迟到哪怕一分钟,它世界可能就崩塌了,更不要说妈妈长时间不在婴儿身边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为什么新闻中的那个男人被分手的时候会对女的有那么大的愤怒和恨呢,以至于要杀人呢?我觉得很大概率这个男人曾经就是那个经常哭泣却唤不来妈妈的婴儿,那些极大的愤怒和恨是在那个婴儿时期产生的,是对着自己不能及时出现的母亲的,只是在当下这个被分手的事情中,这些巨大的阴暗情绪被唤醒了而已。此刻男人的内心是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的,他不能看到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而对方有和自己分手的权力,他不能看到女方只是想跟自己分手而没有要伤害自己的意思,他把婴儿时期对长时间冷落他的母亲的恨和愤怒转移到了这个女朋友身上,所以他选择了杀人泄愤。

           值得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产生移情,只是情绪的好坏以及强烈程度不一样而已。对于很多人来讲,移情那一刻的发生会让人一过性的失去现实检验能力,因为人们会普遍的深信自己的情绪,深信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会去质疑当下发生的事实是怎样的。

            表面上看人类是活在这个客观世界的,但更准确的说每一个人是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的。而我们内在的情绪很多时候是不看当下的现实的,情绪更多的时候是过去经历和经验的产物,如果过去的经历是很受伤的,那么情绪情感在未来就有能力扭曲当下的现实。唯一不让这个东西扭曲影响我们当下生活的办法,就是理解它,理解我们自己。就像文章开头的我那样,对自己的 情绪抱有觉察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现实真的相符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dl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