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需要了解的点:2wh(what,how,why)
1.什么时候会使用HashMap?他有什么特点?
2.HashMap的工作原理?
3.get和put的原理?equals()和hashCode()的都有什么作用?
4.hash的实现?为什么要这样实现?
5.如果HashMap的大小超过了负载因子(load factor)定义的容量,怎么办?
官方对其描述的几个关键信息:基于Map接口实现、允许null键/值、非同步、不保证有序(比如插入的顺序)、也不保证序不随时间变化。
二、两个重要的参数
容量(Capacity)和负载因子(Load factor) (构造函数)
Capacity就是buckets的数目,Load factor就是buckets填满程度的最大比例。如果对迭代性能要求很高的话不要把capacity设置过大,也不要把load factor设置过小。当bucket填充的数目(即hashmap中元素的个数)大于capacity*load factor时就需要调整buckets的数目为当前的2倍。(扩容)
三、put函数的实现
put函数大致的思路为:map.put("语文", 1);
1.对key的hashCode()做hash,然后再计算index;
2.如果没碰撞直接放到bucket里;
3.如果碰撞了,以链表的形式存在buckets后;
4.如果碰撞导致链表过长(大于等于TREEIFY_THRESHOLD),就把链表转换成红黑树;
5.如果节点已经存在就替换old value(保证key的唯一性)
6.如果bucket满了(超过load factor*current capacity),就要resize。
四、get函数的实现
get大致思路为:map.get("语文")
1.bucket里的第一个节点,直接命中;
2.如果有冲突,则通过key.equals(k)去查找对应的entry
若为树,则在树中通过key.equals(k)查找,O(logn);
若为链表,则在链表中通过key.equals(k)查找,O(n)。
五、hash函数的实现
在get和put的过程中,计算下标时,先对key的hashCode进行hash操作,然后再通过hash值进一步计算下标: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异或 相同则为0,不同则为1
}
这个函数大概的作用就是:高16bit不变,低16bit和高16bit做了一个异或在设计hash函数时,因为目前的table长度n为2的幂,而计算下标的时候,是这样实现的(使用&位操作,而非%求余):(n - 1) & hash
设计者认为这方法很容易发生碰撞。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思考一下,在n - 1为15(0x1111)时,其实散列真正生效的只是低4bit的有效位,当然容易碰撞了。
因此,设计者想了一个顾全大局的方法(综合考虑了速度、作用、质量),就是把高16bit和低16bit异或了一下。设计者还解释到因为现在大多数的hashCode的分布已经很不错了,就算是发生了碰撞也用O(logn)的tree去做了。仅仅异或一下,既减少了系统的开销,也不会造成的因为高位没有参与下标的计算(table长度比较小时),从而引起的碰撞。
如果还是产生了频繁的碰撞,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作者注释说,他们使用树来处理频繁的碰撞
在Java 8之前的实现中是用链表解决冲突的,在产生碰撞的情况下,进行get时,两步的时间复杂度是O(1)+O(n)。因此,当碰撞很厉害的时候n很大,O(n)的速度显然是影响速度的。
因此在Java 8中,利用红黑树替换链表,这样复杂度就变成了O(1)+O(logn)了,这样在n很大的时候,能够比较理想的解决这个问题。
六、RESIZE的实现
当put时,如果发现目前的bucket占用程度已经超过了Load Factor所希望的比例,那么就会发生resize。在resize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把bucket扩充为2倍,之后重新计算index,把节点再放到新的bucket中。源码解释:
当超过限制的时候会resize,然而又因为我们使用的是2次幂的扩展(指长度扩为原来2倍),所以,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2次幂的位置。
这个设计确实非常的巧妙,既省去了重新计算hash值的时间,而且同时,由于新增的1bit是0还是1可以认为是随机的,因此resize的过程,均匀的把之前的冲突的节点分散到新的bucket了。
七、总结
1. 什么时候会使用HashMap?他有什么特点?
是基于Map接口的实现,存储键值对时,它可以接收null的键值,是非同步的,HashMap存储着Entry(hash, key, value, next)对象。
2.HashMap的工作原理?
通过hash的方法,通过put和get存储和获取对象。存储对象时,我们将K/V传给put方法时,它调用hashCode计算hash从而得到bucket位置,进一步存储,HashMap会根据当前bucket的占用情况自动调整容量(超过Load Facotr则resize为原来的2倍)。获取对象时,我们将K传给get,它调用hashCode计算hash从而得到bucket位置,并进一步调用equals()方法确定键值对。如果发生碰撞的时候,Hashmap通过链表将产生碰撞冲突的元素组织起来,在Java 8中,如果一个bucket中碰撞冲突的元素超过某个限制(默认是8),则使用红黑树来替换链表,从而提高速度。
3. get和put的原理?equals()和hashCode()的都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key的hashCode()进行hashing,并计算下标( n-1 & hash),从而获得buckets的位置。如果产生碰撞,则利用key.equals()方法去链表或树中去查找对应的节点
4. 你知道hash的实现吗?为什么要这样实现?
在Java 1.8的实现中,是通过hashCode()的高16位异或低16位实现的:(h = k.hashCode()) ^ (h >>> 16),主要是从速度、功效、质量来考虑的,这么做可以在bucket的n比较小的时候,也能保证考虑到高低bit都参与到hash的计算中,同时不会有太大的开销。
5. 如果HashMap的大小超过了负载因子(load factor)定义的容量,怎么办?
如果超过了负载因子(默认0.75),则会重新resize一个原来长度两倍的HashMap,并且重新调用hash方法。
号外:
1.以Entry[]数组实现的哈希桶数组,用Key的哈希值取模桶数组的大小可得到数组下标。
2.插入元素时,如果两条Key落在同一个桶(比如哈希值1和17取模16后都属于第一个哈希桶),我们称之为哈希冲突。
3.JDK的做法是链表法,Entry用一个next属性实现多个Entry以单向链表存放。查找哈希值为17的key时,先定位到哈希桶,
然后链表遍历桶里所有元素,逐个比较其Hash值然后key值。
4.当然,最好还是桶里只有一个元素,不用去比较。所以默认当Entry数量达到桶数量的75%时,哈希冲突已比较严重,
就会成倍扩容桶数组,并重新分配所有原来的Entry。扩容成本不低,所以也最好有个预估值。
5.取模用与操作(hash & (arrayLength-1))会比较快,所以数组的大小永远是2的N次方, 你随便给一个初始值比
如17会转为32。默认第一次放入元素时的初始值是16。
6.iterator()时顺着哈希桶数组来遍历,看起来是个乱序
提高篇:
一、HashMap为什么是一个由一维数组和一个链表组成的数据结构?
1.为什么用了一维数组:数组存储区间是连续的,占用内存严重,故空间复杂的很大。但数组的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小,
为O(1);数组的特点是:寻址容易,插入和删除困难
2.为什么用了链表:链表存储区间离散,占用内存比较宽松,故空间复杂度很小,但时间复杂度很大,达O(N)。
链表的特点是:寻址困难,插入和删除容易
而HashMap是两者的结合,用一维数组存放散列地址,以便更快速的遍历;用链表存放地址值,以便更快的插入和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