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她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迫不及待的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们班今天发生了一件特别特别开心的事情不?”
“什么事情呢?”我牵着她的小手低头问道。
“就是我们班花花,她上次数学考了40多分,但是这次数学考了90多分,你说厉害不?”小丫头说话的时候,声音不由得提高,言语中充满了激动之情。
“哇,好厉害。”我随声附和着,继续往前走。
“我们全班同学都觉得很厉害呢,妈妈,你知道吗,老师念完她的成绩后,我们全班都学都惊呆了,大家都使劲给她鼓掌呢”小丫头望着我的那双眼睛里闪着光。
突然,我的思绪飘向远方,小朋友之间这种纯粹因为别人的进步而发出自肺腑的高兴,我有多久没有感受过了?
而就在刚才,我自己在听到别的小朋友所取得的进步时不是也只是随声的附和而已。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在乎自己,朋友、亲人逐步渐行渐远,我们打着成年人都不容易的旗号变得冷静、冷漠,然后成为他人的旁观者。
我们开始对与自己无关的现象和事情开始视而不见,别人的悲与喜,福与祸,都与己无关,朋友圈的点赞或评论仅仅成为维系关系的一个工具,没有人感同身受,没有人真的在乎,于是,大家逐渐关闭动态,班级群、好友群仅仅是躺在微信上的一个名称。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也来越便利,我们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步减少,吃饭、娱乐、购物都可以在网上解决,我们不再需要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道美食,不用一起约着一家实体店一家实体店去货比三家,哪怕外出旅游,一个人也完全可以成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的线上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
所有这些变化是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否认社会进步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是我们发现便利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之间缺乏依赖性后,亲密互动和面对面沟通的行为就越来越少,进而,我们发现,成年人经常会面临孤独、寂寞、焦虑方面的问题。
当人人都将自己的心房关闭,谁来给我们温暖?
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因为任何人本身就不一样,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家庭,所有这些不同就注定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可能感同身受。
就像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个因为300块全勤奖而拼命追赶公交车的大姐,就像很多人不能理解退休老人明明衣食无忧为何要在寒风中排队去超市买鸡蛋,就像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女孩子明明一抽屉的口红,还要再去买。
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任由自己漠视一切。
回想我们自己,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什么?
失败时身边人的鼓励?
成功时有朋友在身边可以分享?
难过时有倾诉的对象?
开心时有人陪着你笑?
陌生的旅程中,有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
我们发现所有的喜怒哀乐,只有在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倾诉、可以分享的时候,才会有温度,才会有意义。正所谓开心时何以传播的,有多少个人在一起,就可以传播多少份快乐;伤心是可以分担的,有多少人在一起就可以将它分担。
之前看一篇文章,很多因为抑郁而导致自杀的人,他们生前其实都或多或少的给了他人一些暗示,如果这些人能多留意一下,多问候一声,多陪伴一下,或许一些人结局就可以不一样。
人类本就群居生活,生活的便利提升了我们的生存能力,但是情感的维系会给我们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温暖和感动,而这些才是生活的意义。
小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单纯的,所以他们容易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作为成年人,生活本就不易,更应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温暖和快乐,同时将这份温暖与快乐传播出去。闲暇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的人和事,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事情总在发生,学着去感受这份美好。和朋友们一起聊聊天,见见面,彼此真诚的祝福对方,感受对方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就成了幸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