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大桥,北边连着深圳,南边连着香港。站在深圳一侧隔海望去,一座银色通道蜿蜒逶迤飞架海上,阳光下耸立的斜拉桥熠熠生辉,象征着深港两地的紧密握手和唇齿相依。这座大桥于2007年7月1日开通,距今已整整十年了。同时开通的深圳湾口岸,也极大地方便了香港元朗、屯门和深圳南山、蛇口两地多处居民的通行往来。
因为儿子2012年起供职于香港以及本人家住南山的缘故,这个口岸及这座大桥也成了我近年来往返深港两地的必经通道。口岸建成之初,人车不多,通关顺畅,没太关注。这些年跑得勤了,人多车多通关常堵后,细心观察下,口岸两边的差距日渐扩大,令人颇感困惑。
先说说占地和秩序。同是一样多的人每天往来于深港两边,论口岸占地,深圳一侧两倍以上于香港一侧,可我们这一侧的秩序明显混乱。且不说允许私家车进出口岸造成的拥堵和路边乱停放会让人烦心,就是那堵着进入公交的士出口的“黑车”抢客吆喝声,也让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有那不讲规矩抢乘公交车和人车争行马路的现象,这一切在香港那边看不见,在这边却那么自然。而这些人很多刚才还沐浴在香港一侧的文明雨露中,转身迈过口岸便化身为不文明的人类一员。
其次是道路设施。口岸开通*十年,香港一侧没见过大拆大改、大修大补之事。任何时候,人车分流、车车分流,从不拥堵,秩序井然。而但凡民众需要,港方却又表现得极为细致周到。小到盲道设施的设计和修补、地面自动扶梯的随时运行,大到口岸洗手间的清洁除味、口岸通关的行人通道管理,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反观深圳一侧,通关十年,八年没停止过大的折腾。一会儿是车行混杂拥堵需搞车道分流改造,一会儿是私家车停车场需作迁移处置,一会儿是对公交车场停车和运行线路进行调整。最邪乎的是对进出通道主干路的改造,居然花上五年或更长时间,直接作空中立交和地下开挖的大手术,严重影响了车辆和行人的进出。至于进出口岸行人通道中间建一长条形公共洗手间,在提供人们进出方便的同时让人吸入臭味,不得已被迫中途作一次重新装修;洗手间两侧装上地面自动扶梯却长期停运成为一个摆设,等等。在缺乏人性关爱的同时,官僚们大把花销和浪费百姓共享资源和财富,这一切拍脑子行为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人的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吗?或是其它。看着这些不负责任的规划设计,不讲规则和效率的混乱秩序,不计成本的大修大改道路设施,不禁让我想起了北大张维迎教授论及发达国家和文明社会的两个观点。他认为:正如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判断标准不是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当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实用主义精神,当整个社会愿意不计成本关怀大众、服务弱者时,这个国家必定是发达国家;其二,任何时候或地方,注重细节品质而非宏大外观,注重人文关怀而非外表美观,这样的国家也必定是发达国家。对比一桥之隔的香港一侧,在口岸的建设和服务上不仅关怀大众和弱者,还在口岸的规划设计布局、道路设施建设、各类车辆的运营管理和人流的分控疏导等方面,对投资成本和细节品质做到了一点一滴地认真思考和倾注。
可见,一桥之隔的文明落差,不是靠经年累月的施工改造可以弥补的,它需要的是真正为民的政府,以及在这之上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
写于2017.12.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