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 未子涵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5:46 被阅读0次

我想要幸福的工作

每个步入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你的工作到底带给你多少幸福感?

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家庭和工作是否能够兼顾?

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升职加薪?

为什么你全力以赴的追求喜欢的人,却还是失败了?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可能困扰你的具体问题并非上面这些,但肯定也有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可能你还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但迟早你会遇到,并且不得不面对。

我见到过各种各样的书,试图回答这类问题,帮助读者寻找答案,但大部分让人看了个开头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了。因为这些书要么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试图解决别人的问题;要么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些答案看似有点道理,可总让人觉得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直到我读到克里斯坦森教授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时,才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完这本书已经不单单是完成任务,它确确实实地吸引着我读下去。因为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教我一些方法,帮助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授之以渔”。

这本书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工作、生活、做一个正直的人。作者的诸多理论,我并非全部同意,每个人所处的主客观环境都不一样,有些理论确实是很难实践的。

我并不准备针对全书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那要花太多的篇幅,实际上我也并没有记住整本书的观点。我只想谈谈几个我比较印象深刻的点。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职业”——我也一直在为此困扰,都说“能找到喜欢的工作是难得的”,“能让自己的爱好和工作保持一致更是幸运的”。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幸运儿,我们不能把工作简单的分为“喜欢”和“不喜欢”,事实上这两种人通常占少数,而更多的人其实是“不讨厌”,然而“不讨厌”与“喜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究竟如何找到喜欢的职业呢?克里斯坦森教授总结出了三个步骤:

  1. 明确基础因素与动力因素。

如何理解“基础因素”与“动力因素”呢?其实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划分,也是因人而异的,但大部分情况下都遵循一个统一的定义。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等。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基础因素不好就会个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好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但这还不够,因为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这就好比“没有不喜欢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是两码事一样。解决了基础因素,还不足以让你爱上你的工作——它只是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

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应该是动力因素。你的同事和领导都很认可你的工作,这让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你获得了个人成长,这让你对自己的责任感得到了无比的满足,自信心也日渐提升。即使赚不到大把的钱,你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在选择配偶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必须明确你的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分别是什么,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对方的经济条件?人品?外貌?社会地位?分清了基础因素与动力因素,就知道该让哪些条件左右你的选择。

  1. 良好的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管理的是周密战略与应急战略(又称意外战略),解决的问题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一种事业出路,即能满足你的基础因素,又能为你提供动力因素,就适合做周密战略。你要目标清晰,勇往直前。不要担心以后需根据意外机会做出调整,而要把心思放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你精心制定的目标上。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职业,此时需要有应急战略。你可以采取另外一种生活体验,并随着从每次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很快进入下一轮体验中。不断经历这个过程,直到你的战略开始运转。此时你应该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刻将应急战略转化成周密战略。

那么,是不是周密战略一定就比应急战略好呢?一旦有了周密战略,要不要把一切意外机会拒之门外呢?反正我不会这么做,我会时刻准备拥抱意外机会。

  1. 用心分配资源。

明确了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让我们更加清醒,知道什么样的职业才是适合我们的。良好的战略管理,让我们掌握追逐它的方法。做到这两点,其实并非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最后一点——分配资源。

何谓资源,你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你所拥有的资源,你把它们都投资在哪里了?一个人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总有很多事物同时竞争你的资源,那么就难免顾此失彼,你需要注意的是,有没有给周密战略分配足够的资源?如果没有,再好的战略都是白做。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只要简单地把资源尽量分配给周密战略就可以了呢?不,资源的分配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和你的周密战略竞争资源的,不仅仅是懒惰、贪玩这些负面的习性,你往往还要面对自我修养的提升、照顾家人、维持人际关系等等更加复杂的事情,所有这些都会消耗你的资源,此时,你要如何分配资源?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有两点建议:

  • 一定要“用心”分配你的资源。

  • 你应该根据身处的不同时期调整你的分配方案,它绝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你得验证你的假设

讲完了克里斯坦森教授关于“如何找到适合你的职业”的三个步骤,我想再谈谈教授的另一个理论——“发现——驱动计划”。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通俗点说,就是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

公司在启动一项新的产品计划前,总是要做全面的调研分析,确定这个新的产品最终能取得成功,能为公司创造利润,调研人员为了能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必须使用大量的数据与论据来证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管理层必须明白一点,无论这些数据多么地好看,这个产品本身都还没有面世,所有这些数据,只不过是基于其他产品的现有经验,对该产品做的假设,未来可能会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变数,导致这些预期的数据与实际不相符,所以不能轻易相信。但也不能完全不信,毕竟对于一个还未出现的产品,我们只能用现有的经验进行推测。所以作为管理层,你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在这所有的假设性数据中,哪些对于最终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关键性假设,哪些是次要假设。对于关键性假设,必须要追问这些假设能否真的实现,或者有多少几率能够实现,这样,你才能把握这个产品计划,有多大的可能,按照调研报告的预期发展。

不仅在公司决策上,其实这个理论适用于很多方面,包括个人生活与情感中。我有个朋友,谈了一场姐弟恋,他们的关系已经持续了2年,但最近突然得知她失恋了。当我问她为什么分手时,她告诉我,她也很意外,就是男友突然提出分手,分手的理由是“我们一直在逃避,太累了”。我问她这2年有没有讨论过结婚,她说她没有主动问过对方,她怕给男友太大的压力,毕竟男友才26岁,她以为对方想先干事业,再谈婚论嫁。况且他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相处时间都很开心,甚至没有吵过架,她以为他们的关系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她的所有想法都是基于“她以为”,她以为他们的关系在不断向前,她以为对方只是想先干事业再结婚。她忽略了的是,这些“以为”实则都是她的“假设”,她根本不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她给这段感情附加了太多的假设,这些假设的终点都指向幸福美满的婚姻。她的问题在于没有去验证这些假设的真实性,如果她们能多点交流,如果她能早点询问对方是否有结婚的打算,我想,就算真的分手,也不至于拖到现在。

这种问题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我们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面对各种事物都自以为是的单方面下定论,很多时候,这就是最终导致错过、误解、失败的主要原因。

请记住,你可以做假设,但是千万别忘了验证你的假设

你感动你的客户了吗?

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还有一个理论——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论。意思是说,要搞明白你的目标客户有什么工作是需要雇佣你来完成的。

这个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新产品的研发,现有产品的优化改进,销量提升方案的制定,甚至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感情生活等等。

比如一所学校想要改进教学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弄清楚在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工作是需要雇佣学校来完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迫切需求无外乎两点:一是获得成功的感觉;二是每天都有朋友。如果基于这两点来设计课程和活动,成效一定会很显著。

作为公司员工,你应该明白你是被雇来做什么的。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分配你的资源,事半功倍。别来问我,为什么你努力工作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

喜欢一个异性,你拼尽全力,苦苦追求,为对方做了各种付出,却最终换来一句“对不起,你是个好人,但我不喜欢你”。你还搞不清为什么自己收了好人卡吗?人家要钱,你却给她爱;人家要美丽的外表,你却给她钱;人家要安全感,作为夜店小王子的你就算是高富帅又能怎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家只想要一只梨,你却费劲心思给了她一车苹果。给你发张好人卡已经是顾及你的感受了。都说“舔狗必死”,倒也不是不能舔,主要是你没舔对地方。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里,却发现早上用过的餐具还没洗,晚饭也还没做,在客厅看动画片的孩子可怜兮兮的对你说:“爸爸,我饿了”,你二话不说,把锅碗洗干净,张罗出一桌丰盛的晚餐,跑到我是去叫老婆来吃饭,换来的却是冷眼与责备。你大吃一惊,明明付出了这么多,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你可能会觉得老婆在无理取闹,不懂得体贴你,但事实上,你有弄清楚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可能她只是想和你好好说说话,可能今天在公司遇到挫折,想让你安慰一下,可能整天在家里做全职妈妈让她很急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一回家先和她谈谈心,或许剩下的事根本不用你操心,她会很乐意去做。

归根结底,你没有搞清楚对方有什么工作是需要雇佣你来完成的。你所给的并非对方想要的,你只是在白忙活。你可能感动了天地,感动了自己,却唯独没有感动你的客户。

所以记住了,我们一定不要做那个到头来只是感动了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的笨蛋

说了这么多,其实明白这些道理,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真正实践起来。最终你有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究竟实践了几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h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