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围墙上的无名根,从洋灰里裸露出来,让人想起一个人被两片相向移动的钢铁挤压至死的恐怖。
骨骼破碎,血管崩裂,脑浆喷射……
这片在盖楼时不巧被携带的根节,像是榕树的气生根,但百科上说气根是不长叶子的,偏偏天台的这片根还抽芽长叶,这要是在学生时代,又是一个极好的作文素材了。
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人事物上,此即为抒情。但抒得极巧极妥的不多,多的是滥情和矫情。而对于学生意义先行地找素材作文,那是中国的考情,情非得已。
新冠肺炎疫情对网络授课的推动并未像非典当年激发网购那样顺利。一本正经的老师瞬间变成直播秀的王者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的,见的更多的可能是不知所措被赶鸭子上架的老师们。
老师变直播者已经被媒体批评过了,但如果这个直播能吸引学生,又不触犯道德底线,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所谓的师道尊严,是否该重新定义一下?
名师的资源本来可以在网络形成放大效应,一些领导可能见不得老师像休假一样闲置在家,想方设法要督军上阵。孰不知学科任务加上行政任务,足以让老师精疲力尽,平日忙成狗,再用心本专业的个人提升,摸索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总结经验教训,这很不现实,因为已经无法挤出大块时间。即便可以,你在一个好几个人的办公室能完全静心做研究?好,我回家做,那家里就没事要处理了吗?
初中的语文老师,有几位是把六本教材里面重点推荐的12本名著认真通读了一遍呢?我说的是通读,但通读一遍也没什么大用,要能在学生面前脱稿谈自己对作品的真实感受,旁征博引,出口成章,甚至出口成段子,吸引学生,必须得自己读透,还要写出来,形成教案。这功夫绝非一两年就可以完成。
这可能无关近期的考试,但绝对关乎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提升,而后者才是支撑一个人在未来不作恶不颓废的重要基石,和考试上名牌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是一句老师最大的幸福,而一味应试,只会让老师沦为教书匠,累觉不爱,日渐麻木,浑浑噩噩,或者混天度日,开始在非教学方面算计营生,这无疑背离了一名老师的使命。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一,现在在家一天只上四节课,教育部门还不让开新课,这都啥时候了,只好把去年的内容来回复习。这是个什么逻辑?不如放手,直接对接名师资源,该买课的买课,也不用逼迫家长再去焦虑什么培训机构。说到底,里面有一个体制问题。那我很担心,如果肺炎疫情依旧严峻,学生今年都被圈在家里,那这个体制还能撑多久?
关于天台上的无名树根,即便再怎么顽强,因为一开始就遇人不淑,注定成了一个悲剧。这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是现实的残酷,而非学生的过度阐释。
蝙蝠倒挂不等于智慧,蜜蜂采蜜不等于勤劳,雪地梅花不等于坚强,将自然界一些遗传的现象刻意拔高,当成励志素材,正是应试教育的荒谬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