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营的长篇小说《姐姐》看完已经有些日子了,但姐姐的身影却始终在脑中,挥之不去。
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写起,那个时候,姐姐十七八岁,在电子厂上班,正沉浸在她与潘水炙热而又青涩的热恋中。
姐姐成长在一个叫“湖镇”的南方小镇,小镇不大,古街青石铺地,还有一座古老的舍利塔,清晨傍晚都能听到清脆的塔铃声。姐姐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工作枯燥虚寂,但因为有潘水的爱情,姐姐每天心如盛夏。如果不出意外,接下去姐姐将与潘水结婚,然后开始贤妻良母的生活。
然而,因为潘水娘的搅和,潘水的懦弱与逃避,小镇的闲言碎语,姐姐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巨大打击,她人生转折点也由此开始。
在“打工潮”的助力下,姐姐去了广州,在广州“转悠”一段时间后,姐姐发现商机,她回小镇借钱,去广州进一些原版磁带,做起了翻录磁带的生意,由此开始了她全新的生活。
这本书带给我感慨的不是姐姐后期飞黄腾达的生活,而是姐姐的出身、成长环境,以及她对人生的感悟。
上世纪80年代、江南小镇、喜欢闲言碎语的邻居、重男轻女好面子的父亲,诸如种种,都能让人产生很多的共鸣。
如果说出生、环境是姐姐成长的土壤,那母亲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就是姐姐的养料。母亲知书达理,对姐姐的变化明察秋毫,却不多言,不干预,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开导。
姐姐与潘水的恋情,从一开始母亲都是知道的,直到小镇流言四起,母亲依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潘水娘上门撒泼,母亲才说了一句:自己摊上的事,自己忍,自己咬碎了牙,自己吞,该死心时,趁早死心。
姐姐南下广州, 母亲也只是通过旁人的例子对姐姐旁敲侧击。在姐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一直把她当成年人一样对待。姐姐胆大心细,忍耐的性格应该说与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小说中,女人是主角,小说对很多女性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写,比如凤妹和她的奶奶、潘水娘、以及汪姐和汪姐的母亲,还有火车上遇见的遭受丈夫暴打却无力反抗的女人,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地位和身份的思考。在一个社会中,女性不是特殊的群体,她和男性一样,需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她比男人承受的更多,“女人的命,薄”——充斥世间的男权、父权、冷漠、习惯、功利、苟且、忍受等等。
老师可以鄙夷贫穷的小兰、流言可以让姐姐及凤妹们无处藏身、政策可以枯萎瓶姨鲜活的生命、换婚可以让素梅决绝芳华。在小说中,姐姐经历了原生家庭的暴力、恋爱的失意、流言的诋毁、婚姻的不忠等等,每一件事对姐姐都是一次心灵的摧残,这些经历如果放在别人身上,只需一件,也许就能摧毁一个人。但姐姐在磨难后仍然顽强生长,她反复强调一句话,女人的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其实,何止是安全感。
姐姐自律、生活规律、爱读书、乐善好施、性格沉稳,遇事沉着冷静,在生意做大做强时,不被名利冲昏头脑,依然固守着内心的宁静,姐姐从来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考。
姐姐这一角色的坚韧性格,同时隐含了作者对女性的期待。姐姐应该是你,是我,是她。姐姐,是所有人的姐姐,是当代中国女性的命运交响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