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火山
“好孩子”的惊人之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过一段关于孩子教育的视频,视频中对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一案进行了心理分析。刘海洋自幼父母离异,小时候妈妈工作忙,是由姥姥带着长大的。但姥姥的腿脚不好,所以几乎从不下楼玩耍,到5岁时才第一次下楼出门。
刘海洋平时都被锁在家里,唯一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通道就是家里的窗户。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里的玩具也很少,陪伴他度过童年的就是几个积木玩具和各种书籍,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对书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书本是他唯一的朋友,所以他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的差,到学校读书后,即使同学骂他、欺负他,他都意识不到。另一方面,当做出对别人有伤害的举动时,他自己也意识不到这是一种伤害行为。当他用硫酸泼熊时,想的就是做实验,完全想不到这是对生命的伤害。
刘海洋也非常听话,妈妈不让做的事情从来不做,妈妈因为工作忙很少看电视,他也很少看电视。上高中时,家里让他不要谈女朋友,因此直到发生泼熊事件时,他都没有一个异性朋友。他想读北京大学的生物系,但妈妈想让他读清华,清华没有生物系,所以只能就读电机系。
就是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清华学子,家人眼中孝顺听话的好孩子,却做出了让世人震惊的举动。
“好孩子”的心理特点
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好孩子,特别是听话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心理特点:
叛逆期推迟;
缺乏活力,会攻击自己;
被动攻击父母,通过无意的错误,让父母暴怒;
在刘海洋这个案例中,有一个很少被注意的角度,就是这也是一种对父母的被动攻击,他通过泼熊事件这样一个完全看似无意识的错误,来表达对家人的愤怒: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朋友?
为什么我只能窗户和书本了解外面的世界?
为什么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让孩子成为自己
刘海洋的案例虽然特殊,但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现在我们都在提倡成为自己,但在成就我们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实现自我愿望的替代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