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小张向我抱怨,他哥们开的饭店附近开了一家特色餐馆,原来自己的客源都会被这个餐馆抢走了,朋友很发愁,想找他合计给对方餐馆找点事,让对方知难而退。
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必需的,但是如果遇到这种事就能点为难了,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我们肯定不能把朋友往火坑里推,但又怕朋友觉得我们不仗义,怎么办呢?
小张给他朋友讲了太多关于公平竞争的正义话题,最终朋友说了一句,这点事都不帮,还算什么朋友,整的场面非常尴尬。
生活中这种场景并不少见,也很让大家头疼,很多人常见的错误就是误区不该理性时,偏要讲理性。具体会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追问原因。很多人觉得,既然说了是蠢事,肯定就是没理由的,所以问问“为什么”,朋友不就冷静下来了吗?
事实上,在气头上的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说他聪明,其实是气迷心窍;说他笨,他能为自己找无数理由。若问他“为什么”,就相当于给他做了个球让他打,他肯定能说出一大堆理由,这时候你再不帮忙就显得更不是东西了。就算你能反驳掉他的一个个理由,到最后他很可能就撂下一句:“不为什么,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你就说你帮不帮我吧,别废话!”很明显,这不但费力不讨好,还会让沟通进入死胡同。
误区2:独善其身。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朋友就是在气头上想发泄一通,也想帮他消气,可如果帮忙的方式依然秉持理性原则,结果就是不仅没效果,还很可能会让朋友更加愤怒。
例如,当你的闺密让你陪骂的时候,你优雅端庄、义正词严地劝:“哎呀,她也不是什么坏人,这次得罪了你估计也不是成心,不然你消消气?”你觉得你朋友听了会怎么想?“好嘛,她不是成心,敢情意思是我气量小喽?好,你护着她,我自己一个人去!”
最后的结果是,你看似理性客观、啥话都没说错,可事情就奔着糟糕去了。就像刚才我战友遇到的情况一样。
误区3:拼命拦阻。当我们一切方法都用尽了的时候,往往剩下的最后一招就是“我死活不让你去”!然而,你的朋友毕竟不是可以被关在箱子里的神奇动物,你奋力拦截,不仅最终拦不住,还很可能在过程中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你们都不让我去?好,我就去做给你们看!
我向讲完了以上三个误区,战友非常认同,反过来问了我一句,你分析的是很有道理,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像你这样纸上谈兵吧,哈哈,还真不是纸上谈兵,有一些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实战上运用:
(一)不要问“为什么”,要问“怎么了”。这两句话看似相近,但其实有非常重要的区别。前者,是在质问朋友这么做的原因;后者,却是在询问事情发生的缘由,换言之,是在邀请朋友来向你倾诉遭遇的委屈。
所以,当我们把“为什么”换成“怎么了”,最坏的情况他也不可能说“不怎么,我就是想这么干”吧?如果真这么说,那他就是真疯了。而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他会开始跟我们具体说说到底是“怎么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问题已经从“我想做什么”变成了“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而只要他能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就会慢慢觉得,做蠢事的真正动机说白了就是置口气而已。
(二)引导情绪宣泄,你要比你朋友更狠。既然朋友所做的蠢事就是置口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得帮助朋友出这口气。但是出这口气不是让我们跟着他出去打架,而是发泄情绪。
很多教科书都告诉我们如何发泄情绪,比如要学会聆听。聆听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只是听,因为气头上的人最讨厌的是得不到回应,最希望的是有人跟他同仇敌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有人跟他一起骂,最好比他还生气、比他还具体、比他还刻薄。
很 多江湖大哥遇到朋友来诉苦,第一句话肯定是:“敢欺负我兄弟,不想活了!”最后人家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关键是这个气势让朋友觉得很舒服。
朋友向你抱怨领导不好,你来一句“他居然敢这么对你,真是太过分了!”我们并不是要跟着朋友抱怨,事实上,当你骂得比你朋友更狠的时候,他才可能会冷静下来。
(三)与其一味阻拦,不如把计划落到实处。可能你会觉得,这样帮朋友出气很危险啊,万一发泄得激动了、兴奋了,真去干蠢事了呢?现在你还要教他“把计划落到实处”,这不是教唆犯罪吗?当然不是。
绝大多数的傻事都是一时冲动干出来的,而要避免一时冲动,帮着他煞有介事地“精心策划”,其实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打架都是头脑一热,可是你真要仔细想些实打实的问题,诸如:在哪儿打?带几个人?怎么约出来?对方会带几个人?打完之后医药费谁出?对方报警怎么办?日后报复怎么办?留下案底怎么办?过火出事怎么办?这些问题认真想一轮,我们的脑子也就冷静下来了。
这就像是看动作片,里面打得热闹,看电影的人也觉得很爽,可回头仔细一想:歹徒哪来那么多枪?凭什么主角总是不受伤?怎么会挨了打好得那么快?当我们把细节落到实处,其实是一件很泄气的事。再冲动的人,只要事先脑子里过一遍,也就不那么容易做蠢事了。
最后要注意朋友想干蠢事,拦一下是我们的义务。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三步都做了,朋友还是要干蠢事呢?说真的,朋友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人,劝诫也是有限度的,不管多好的关系,都不要被别人的蠢事绑定。如果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指着我们问“是不是朋友”,那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不起,我永远都拿你当朋友,但是你非要强人所难、陷我于不义,那就是没拿我当朋友了。”
说到这一步,也许有点沉重,但是我们是要好好说话,不是要做好好先生,任何技巧都是为原则服务的。
总结一下:当朋友犯混时,我们不能只有理性没有感性,过于追问原因、独善其身、拼命阻档;而是要采取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把为什么变成怎么啦,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其次,帮助对方把情绪发泄出来,最好比朋友抱怨的还要狠;最后,帮助朋友制订行动方案,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让朋友在“计划”筹备过程中从犯浑的状态里清醒过来。读到这里,请你在评论区告诉我,我应该和小张说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