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夜,我正阅览《春秋公羊传》,不知不觉竟看了几个小时,这才发现原来不必老师讲解,就是对着《公羊》文本和何休的注释也能找到许多乐趣。
就比如本文的标题——桓公六年与特朗普突访伊拉克——这并非我有意找个噱头吸引读者,而是我确实在读书的时候浮想联翩,有所“穿越”。
先说说《公羊》吧。《春秋》是微言大义,《公羊》作为解释《春秋》的经典,其主要内容就是把《春秋》中隐藏在字里行间背后的义理揭示出来。这样的内容听上去好像有点无聊,大概我之前读《左传》时也不太投入,所以同样有这种感觉。直到这个学期认真阅览《公羊》之后,我终于是不敢再小觑“春秋大义”。
《春秋》有言:“六年,春,正月,寔来。”
六年是鲁桓公六年,也就是孔子所在的鲁国先君。这一年的春正月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呢?“寔来”。寔音同实,通“是”。所以“寔来”就是“是来”,也就是说有个人来到鲁国。
所以《春秋》记载的就是:鲁桓公六年春天,有个人来到鲁国。你看这多奇怪,这人谁啊,就莫名其妙地被写进书里,连个名字都没。其实,这件事说来也不麻烦,“有个人”指的是州公,他在恒公六年去了曹国,中途经过了鲁国。
那为何《春秋》不说州公过鲁,而说“有个人来到鲁国”呢?这是因为州公对鲁国有所怠慢,所以《春秋》要想个办法贬一贬这位州公。
州公为何怠慢鲁国?这体现在他的行为上。按照礼法,诸侯经过别国,无论是专程拜访还是途中假道,都应该朝见别国的诸侯,以示平等和尊敬。结果呢,这个州公经过鲁国却不去朝见,《春秋》认为这种行为非常无礼,是对鲁国的一种怠慢,所以要贬低州公。
那《春秋》是如何贬低州公的呢?办法就是干脆连他的名字都不写,就记载个“寔来”。你想想,如果你去一个人家里做客,结果他(她)在你走之后发个朋友圈,不说你如何受到款待,也不说你们一起的开心时光,却说:“某年某月,有个人来我家。”这样的内容,估计你看了之后能气死。
刚开始看这部分只觉得有趣,后来又觉得《春秋》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州公不就是没有拜见鲁公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要特意贬低一下对方。再然后,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新闻,顿时对“春秋大义”心生敬佩。
那个新闻说是在2018年12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到访伊拉克,落在伊拉克的一个军事基地中,而且只在抵达两个小时前通知伊拉克政府,还让伊拉克总理立刻去会见。
特朗普突访伊拉克特朗普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是伊拉克人民的愤怒可想而知。要知道,这是在伊拉克的国内,这还是伊拉克的军事基地,美国总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召见谁就召见谁,这算什么事!
伊拉克人群情激奋,一致抨击美国太过傲慢无礼。伊拉克的议员阿萨迪评价:“特朗普这次溜进伊拉克,就好像伊拉克是美国的一个州一样。”再说了,特朗普说是要保证安全,那伊拉克总理就不要保证安全吗?总之,伊拉克政府非常气愤,最终作出决定,取消直接会晤,拒绝和特朗普面谈,双方电话交流。
你看,本来一国领导人出访别国,一般都会拉近与别国的关系。但特朗普这趟伊拉克之行,却导致伊拉克反美情绪更加强烈。为何如此?答案其实在《春秋》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按照礼法,诸侯经过别国,无论是专程拜访还是途中假道,都应该朝见别国的诸侯,以示平等和尊敬。
把诸侯国换成现代国家,道理却完全没变。一国元首,代表的是一个国家,随意进入他国的行为不仅非常无礼,而且还带有挑衅的意味。美国口口声声说着自由平等,自由是挺“自由”,平等倒是忘得一干二净。伊拉克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两千年前的州公途径鲁国,却不亲自朝见鲁公,无礼至此,被《春秋》直接贬低为“六年,春,有个人来到鲁国”,耻笑千年。
今天特朗普突访伊拉克,对伊拉克政府连个招呼都不打,怠慢至此,伊拉克人如果仿照《春秋》笔法,记载“公元2018年12月,有个总统来到伊拉克”,绝对令人拍手称快。
重庆大学丨18年12月
天义云天丨tyyt199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