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114648/29617c9cc4a6806f.jpg)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在中国人眼里,过完元宵才算过完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更是重要的民间习俗。下面了解一下灯谜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和墨客中就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
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是灯谜的原型。
关于灯谜,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南宋临安,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是个见钱眼开的主。
见着有钱的人就拼命巴结,遇着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一个叫王少的秀才,一次去他们家借粮,被势利的财主赶出大门。
年轻气盛的他回去之后,越想越气,于是在元宵节那天,做了一顶又大又亮的花灯,来到财主家门前。
秀才还在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财主上前一看这首诗,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这分明说的就是他。
“这不是在骂我吗?”于是,喊上家丁来抢花灯。
这时,穷秀才却笑嘻嘻地说:“老爷,我可没有骂你呢,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
财主一想,还真是!只能气得干瞪眼,狼狈地溜走了。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于是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把谜语写在花灯上。
故事来自网络。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14648/8507a2fa01ad1f6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