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苍茫天地问人性

苍茫天地问人性

作者: 走读生破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3-02-17 21:29 被阅读0次

    尊卑贵贱是标识性的,邪正善恶是内在性的,大凡此类多出于人的自我道德判断。然而在经济社会中,人充当着一种经济价值物,就象经济作物,生生灭灭的繁衍接续着。不过荡涤在人类深处的人性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随着人的历史发展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红楼梦》第二回中的贾雨村的一段说辞代表了曹雪芹对人性的理解: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而危。…….皆应运而生者【特点是民生顺治】。……皆应劫而生者【特点是民生苦不堪言或国之巨奸】。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运生者,得以重用,则世道治顺,劫生者,占据高位,则世道沉沦。】【在解读过程中,要分清真正的善恶很重要,虽然书中不可能明显出现标榜大仁者,也似乎没有大恶者“扰乱天下”,这是因为曹雪芹写作表面不涉政的要求和潜写的笔法所致,其实这是告诉读者,书中是有大仁者和大恶者的,大仁者得是应运而生,“时运不济”又无可奈何,而全书结局可知,“大恶者”显形于世。】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作者再一次点明,有仁者有恶者。仁者尚未见其仁,贾宝玉仁者形象因为“运势偏消”而无所所为,可谓无力补天。而恶者形象虽然有隐匿潜笔,但是已经可以锁定贾雨村。】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这是一句反语,甄士隐的遭遇,刘姥姥和王狗儿家的窘境,两府田庄的境况,背后的语言其实是民不堪无奈,这一句是修饰之句】。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形容“一干人等”】。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泻出者【写邪气,很小心,“略有”“一丝半缕”,不敢有伤怀厌世之语,恰恰是“假语”之证】,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也就是正邪早晚要相遇,应运而生的遭遇,要看大环境,是运还是劫】,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也就是正邪两让,互不相容,有如贾宝玉遇到贾雨村,贾宝玉是极其厌恶,背后必禄蠹骂之,而贾雨村则必会表面没有什么,和往常一样,而“贪酷”之弊必会“搏击掀发始尽”,用尽其邪气】。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邪气赋予贾雨村贾赦等人,正气赋予贾宝玉等人,其隐喻政治斗争是必然的,而主要是邪气打压正气而已】。

    “使男女偶乘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也就是所秉正气之人或者邪气所余之人,即是除应运而生应劫而生的大仁大恶者外,没有十全的仁人君子,或者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说得是贾宝玉这样的所秉正气,而非应运而生,所以表现的状态就是如此,有如嵇康】。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贾宝玉则在后文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公侯富贵家的情痴情种,诗书清贫之族的逸士高人,最后不忍做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而选择出家。这里写的奇优名倡,很可能写的是蒋玉菡这类人物,蒋玉菡在书中宝玉被打之前,在城郊买宅院,应该是和几个风流名士们如同竹林七贤避世隐居之意,也包括贾宝玉。】【这三个阶层第一个是贾宝玉,第二个清贫之族特别像林黛玉,第三个是蒋玉菡】。如前代……,近日之……,再如……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些人物前面很多是竹林七贤,后面很多都有不入仕的特征,这些人物是作者创作贾宝玉这个人物还有影射的对象】。”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信奉格言不择手段】。”雨村道:“正是这意。【自供状语】”

    对于雨村说的这段话,当然是作家假托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此作哲学上的探讨是可以的,但是走着走着似乎走不通,因为现代人性认识的理论更深入更多元了。但在400年前的那个时代,有此这般认识也是革命性的。我以为:

    一、大仁大恶者,来自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他们有制造运和劫的能力,作者敢于对“奉天承运”的反思。

    二、“余者”乃平庸者也,自然是被邪正之气充斥的善恶之人。善恶后天决定,对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否定。

    三、“气”本来是一种物质的抽象,但最后走向了玄学,陷入唯心论的境地。

    四、对于精英上层即所谓的大仁大恶者的判断标准基本上是以儒家法,而对于“余者”普罗大众则是以个人实际思想艺术成就为准的反儒家法即叛逆为标准。

    对于这段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应该以历史、逻辑的辩证,作家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及现实社会价值观判断来理解,推陈出新。但我以为这些依然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把这段话放在小说本身当中去理解。因为小说中有这样一大段议论文一般的阐述太枯燥,试想作者以令人生厌的方式是为了什么?我想文中括号内的注释会解其意。2023.02.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苍茫天地问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rv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