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悟空传》上映,上映前就在豆瓣跟人怼了一嘴,当时心理就期待评分一定不要跪。结果挺失望,不是因为评分居然没及格,而是忽然感觉到豆瓣确实已经变了,不再是十年前刚玩时那样文艺与理性并重。
从我自己的观影体验,这部片特效扎实,故事清晰,节奏到位,情感充沛,绝对是国产魔幻剧中的上乘之作,所以豆瓣给了五颗星。打分之前当然会看到已有评分,上映当天晚上6.0左右,到了第二天之后基本就维持在5.5分。心理就想不明白,自己跟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怎么大相径庭。就算每个人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高低有别,《悟空传》也应该在及格线以上。感觉目前豆瓣评分委屈了这部片子。
于是去翻看影片评论,短评顶得最高的几条,基本上就是在吐槽丢段子。从这些短评中看不出来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给出那么低的分数。
悟空传豆瓣短评第1条,短评人就因为俞飞鸿造型不符合期待就给两颗星?
第2条,感觉短评人没看懂电影。原著的精髓简单说就是反抗,电影里猴子从一开始就在对抗天庭。情感和动作戏也主要围绕着猴子展开的。杨戬从开始就站在天庭一边(不是俞飞鸿那边),只是经历了花果山惨剧后大彻大悟了,并不是顿悟了才跟猴子对立。
第3条,短评人纯粹丢段子,对剧情总结得也算言简意赅,但如果因为剧情中有了这些内容就给两颗星,那随便找部其他电影把剧情总结成四个字的排比句就给两颗星能成?
第4条,感觉短评人没看过这部电影。你说谈恋爱的剧情演了两个小时,你楼上总结了那么多剧情,你们谁看了假的《悟空传》?
再看影片长评,置顶的三条评分都不高。这三条内容,全部都不是就电影论电影的,影评人说这片子就是烂,却说不明白原因。
悟空传豆瓣长评第1篇,全篇吐槽编剧今何在,原因就是电影跟小说差别太大,认为今何在圈钱。对于没看过影片的观众,这种影评完全会误导独立的观影体验。因为一部电影好不好,跟它与原著小说差别大不大,跟IP热不热,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居然有那么多人认为这篇影评有用,看来只为跟风吐槽一下,图个嘴爽的豆瓣评分者不在少数,反正我是不相信这么多人都是坚守情怀拥护原著小说的。
第2篇的作者很有写作(忽悠)技巧,开篇也是吐槽今何在不该改编力度这么大,不该圈钱,不该写影评说片子拍得好。文章中间部分开始显露出作者职业搅混水技巧了。作者说这片子拍得不好,然后说明自己想象中应该怎么拍,然后高度概括地把剧情给逐条列出来,而且是把主线剧情和副线剧情混列在一起,最后总结这片子枝节横生,拍得就是烂。作为今何在的粉丝,看到作者这么胡乱评价电影,感到很气愤。你用自己想象出来的标准评判电影就够不专业了,明明主线剧情清晰地甚至被人吐槽太简单,副线剧情基本没占时间并且都是为塑造角色情感的,直接被说成枝节横生,就有故意误导观众的嫌疑了。
除此外,作者还说:
1我就勒个去了。一般来说,电影里「谈恋爱」的节奏缓慢,「打妖怪」的节奏紧张,这两个穿插进行可以调整电影节奏,同时进行只能快慢两者取其一。可不管导演怎么拍,这些都是正常的手法,到这篇影评作者这,反倒成了吐槽的原因。就如吐槽一个歌手唱RAP时候不唱爵士,所以唱得烂,欲加之罪啊。
再看作者说:
2好吧,日本动画、漫威电影,干架场面跟热血BGM都是标配,合着《悟空传》这么个中二剧情电影就不能用了。再说你觉得不燃,别人觉得燃啊。评论就不能客观点?
批评完剧情之后,文章作者开始思考「西游记」这个IP还能火多久,感概时代精神的缺失,逼格满满。不过还是那句话,电影好不好,跟它用哪个IP无关。
本想文章回应里争辩几句,可看到有个网友挺了下电影就被N多人围攻。也就是这时候忽然想到,豆瓣电影的评分系统是不是有问题。
再看第3篇影评,内容是作者对今何在影评中三个观点的讨论和反驳。虽然不是很同意作者反驳今何在观点的论据,但至少给出了即使不完备但有道理的理由,不是无理地吐槽。这种理性回归电影本身的评价才有意义,就算观点不同也不会来气。
长影评很多,打低分的大部分都在吐槽,打高分的有些也只是捧。有写得有道理的,也有写得感情用事的。总结一下,影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的分析,或者自己的目的写了评价打了分,后来的观众或者非观众看到已有的影评打分,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析或目的来打分,最终形成电影的最终评分。若以写了影评的起到引领评分趋势的影评人为代表,考虑盲目跟风的观众,可以看出一部分豆瓣电影打分人的观影素质并不是多高。
根据阿北2015年放出的豆瓣电影评分规则,豆瓣用户人手一票,在1颗星与5颗星之间给出评分,然后豆瓣将所有用户评分换算成10分值(星数乘以2),再求总和除以打分人数,得到的算数平均值作为一部电影的最终评分。除此外,豆瓣还有非正常打分的过滤机制,以去除水军等恶意打分。
但简单粗暴地使用算数平均值会存在平均化的问题,即每个人之间不管存在专业性差别、喜好不同、独立性强弱,对电影评分的影响程度都是一样的。举个例子,一个导演和一个不经常看电影的工程师,在只观看一次的情况下,对同一部电影的理解肯定深浅不同。更不用说在豆瓣这种文艺青年集中地,有些人容易受趋势(逼格)影响,打分就更不具独立性。而这些在用户身上的不同观影素质,却无法反应到最终电影评分上,凭专业视角打的1颗星和脑残粉打的5颗星,最终按照等价的影响程度形成最终的评分,提供给后来人参考。
因此,可以总结下豆瓣电影评分规则所处于的现实情况:
- 脑残粉只凭明星就给高分;
- 水军、黑子故意给低分;
- 观影素质低的用户给低分,写影评,进一步影响后来跟风观众给低分;
- 豆瓣虽然有1亿多用户,但不可能这么多人都给一部电影打分,而且来豆瓣的大部分都是冲着文艺青年聚集地来的,因此文艺片、小众片更容易获得高分;
- 算数平均值打分规则导致专业人士和资深影迷评分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 正常情况下(非流行性的人云亦云语境下),大部分用户还是凭喜好打分;
总结一下,豆瓣电影上评分更多反应的是大部分人的喜好程度,评分高的电影肯定值得一看,而评分低的电影肯定是大部分人第一印象不喜欢,但电影质量是否与评分一样低就有待自己测评。所以遇到感兴趣的电影还要看一下再做评价。
那么怎样的评分规则形成的电影评分才能作为较权威的观影参考呢?
猫眼电影将普通观众打分和专业影评人打分分开,同一部电影给出两个评分。专业评分的69位评审由主流电影媒体的资深媒体人、资深影评人、影视专业学者组成,这些评审针对影片进行实名制打分和评价[1]。类比工程设计中专家评审制度,电影行业中专业评分才应该是一部电影质量的权威评价,才是可靠的观影参考。但也许是考虑专业人士也有被收买的可能,或者由于国产烂片确实太多顶不住压力,或者如官方所说在优化机制,猫眼把专业评分给暂停了。
猫眼的大众评分与豆瓣类似,将打分数求算数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相比豆瓣,猫眼作为购票渠道,打分人数量更多,数量越多打分平均值就越接近本真值,并且猫眼上相当一部分打分人属于购票观看过电影,因此猫眼的大众评分应该比豆瓣更有参考性。
美国的影评网站「烂番茄」和IMDb也采用双评分体系。
「烂番茄」上一部电影的评分反映的不是打分人的评分数,而是分数处于某一段分数区间内的打分人的数量百分比。其专业评分被称为「新鲜度」。对于一部新上映电影,专业人士只给出推荐或者不推荐,超过60%的专业影评人给出推荐,电影的「新鲜度」为Fresh图标,超过70%为「Certified Fresh」,低于60%则显示一个绿色的烂番茄图标。大众评分采用五分制,最终电影评分显示给出3.5分以上的普通观众的百分比。「烂番茄」的评分体系体现了大众对一部电影的整体观点,将一部电影定性为值得看还是不值得看,而不会对电影质量的高低进行定量评级。大众评分也许会出现故意刷分和跟风打分,导致最终评分掺进水分,专业评分却相对独立理性。因此「烂番茄」也出现过《自杀小队》这种两个评分差别巨大的电影。
IMDb上的电影评分规则比较神秘,为防止有人钻空子一直没有被公开,所知道的仅为其采用的是加权法算得的平均分,这样就把打分人的个人观影素质考虑在内,偏重于资深影迷的意见。而闻名遐迩的IMDb的TOP250电影分数的算法则是公开的,为采用统计学上比较公认的贝叶斯算法形成的一个公式:
image.pngv = 经常打分者中的打分人数
m = 进入Top250所需最小打分人数
R = 该电影的算数平均分
C = IMDb数据库所有电影的算数平均分
这种算法首先从统计学角度树立了可信度,进一步将打分人群集中在经常打分者,也就是资深影迷,从而增强了TOP250电影评分的权威性。IMDb同时也会给出一个专业评分,不过这个专业评分来自网站Metacritic。
Metacritic是一个出版物专业批评聚合网站,其批评对象已经涵盖了音乐专辑、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等视听出版物。Metacritic 为电影打出的 Metascore 是从主流媒体和专业影评机构的影评人那里聚合而来的,这>是它和 IMDb 评分最主要的不同。这些影评人和他们供职的机构,大多在影评方面具有公信力,比如《卫报》、《纽约时报》、《滚石》、《好莱坞记者》,《时代周刊》和 NPR 等这样的大报和电台,都是能参与 Metascore 计算的专业影评来源[2]。
由此可见,得益于评分规则的科学性以及对评分人的严格要求,IMDb的大众评分和Metacritic的专业评分都是具有非常高的观影参考价值的。
再反观豆瓣电影,其采用算数平均分的打分规则确实太简单粗暴,既无法抑制打分人从众心理的影响,也不能突出资深影迷和专业人士的作用。这种平均化的做法对于四海八荒皆认可的优秀电影固然不会有失客观,但对于大众争议比较大的电影,往往会出现有失偏颇甚至偏激的评分。
当一个豆瓣er在豆瓣电影上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只有不及格的分数,若事实如烂片也罢,若是一部有争议还不错的片子,估计注销豆瓣帐号的心都有了。其实豆瓣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电影数据和影迷,也完全可以效仿IMDb设计一套加权的评分体系,通过用户个人的观影数据形成评分的权重,再通过算法或人工筛除水军和黑子的打分,最终综合每个打分人的分数形成一部电影的评分。
如今的豆瓣给外界「文艺青年爱文艺片」的映象,其实内里也不如以前那么氛围友好,影评留言区里发表不同于多数的观点,肯定有人会拿与电影无关的理由怼你,甚至无理装逼地嘲讽。对照知乎上的知识装逼,豆瓣上文艺装逼,也许用户量到一定程度的社区都有某种「政治正确」逼格的通病。但是作为一个将近十年的豆瓣用户,豆瓣无疑是自己的「精神角落」之一,还是豆瓣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