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 执行力是关键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 执行力是关键

作者: 刘建强 | 来源:发表于2017-02-14 22:47 被阅读250次

说起“执行力”这个话题,其实有点惭愧。其实在今年2月1日的时候就听了李笑来老师在微信上“执行力---成为百分之一的秘密”的讲座,当时想着要写读后感;拖到今天才写,其实就是执行力不够强的表现。但我一直相信“Late better than never”的理念,再加上年纪越大,脸皮也约厚了,该写还是写吧。不过,好在明天就是正式的讲座,今天这个时间写读后感,对想听讲座的同学从时间上可能是个比较好的提醒。

网上有个热门问句,说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答。至于到底过得好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对大多数活着的人来说,讨论这个问题为时尚早;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有机会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将来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当然,如果只是随波追流、放任自由地按照之前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而且不幸地顺着一条不很乐观的轨道向下滑行,那真是很有可能就应验“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了。至于非人力可控制的意外惊喜或悲伤,其实也没有讨论的意义。如何通过努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向多一点自主权,而不是随波追流或顺着之前的轨道放松地滑落;如何通过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增加一些可预见的好事,甚至改变一下既有的轨道,向自己更期望的方向和风景滑行,可能是值得探讨的。

一般而言,可能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是对自己期许相关概念的清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就是执行力了。

1、 对概念的清晰理解

对概念本身的清晰理解,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原因就在于,大家都觉得概念是最基础、最简单的。但等你活过几十年,经历很多事之后,再仔细琢磨下,好像那些我们原本以为很简单的概念,其实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比如“勤奋”这个概念,在我们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不陌生了。上学之后对勤奋的理解,就是用功读书,就会“天道酬勤”;刚开始工作时对勤奋的理解,好像也就是努力工作,多花些时间,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然任何事务的精通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好像无论学习或是工作,也并非单纯花时间越多就效果越好。在一件事务上花费的时间和取得的效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正比关系。网上那个员工工作10年找经理要求加薪,经理拒绝时说“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10次”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后来,我们知道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互联网时代,我们形容抓住趋势顺势而为迅速崛起的企业为“风口上的猪”,这个形容本身就说明了某些企业的崛起可能主要并不是因为勤奋。再后来,我们听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才发现竟然有一种勤奋还被人称为了“懒惰”。之所以我们觉得这些话有道理,是因为它们来自于实践。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真正不勤奋的人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仅仅因为勤奋就可以收获的红利也远非十几二十年前可比了。在一些过度勤奋的行业,每年都会听到因为过度劳累而离开这个世界的同行或不同行朋友的消息。所以,对“勤奋”这个概念,可能要有一些新的认识了。怎么样去平衡努力和休息,如何把握勤奋的度,怎么样分辨“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勤奋”,如果在战略上把握不断变化的风口,可能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栗子举得有点长,但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我们平时本以为简单清晰的概念,其实里面还是大有嚼头的。只有深度理解了这些概念,才有动力去调动自己的意愿去做些可能的改变。所以,“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还没有弄清那些道理的概念,也就没有真正“懂得”那些道理。

2、执行力

当然,仅仅懂得道理,即便是真正地懂得,那也是不够的。没有执行力,所有的道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执行力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度解读的概念,但它更是需要用实践去检验的一种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和自己的惰性、自我放纵、意志力消退等做斗争,还要找到适合自己个体的有效方法。说起来容易,自己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好好加强的。如前面所说,今天才写读后感,就是执行力不够的体现。

那我们还是来听李笑来老师的讲座吧。我一般不轻易推销讲座的,为什么觉得李笑来老师这个讲座好,就是因为无论是概念深度解读,还是执行力本身,他在两方面都是高手;不仅说的到位,而且也做的精彩。具体感受咋样,听了就知道了。想听的同学请点击下面链接或扫二维码:

链接: http://t.cn/RxHNvF7

二维码:

156536153827684124.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 执行力是关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uf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