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是高尚的,写作是无私的,写作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写作是表达我们最好的方式……”
打住!打住!这卖狗皮膏药的是谁?
诶,诶,传销大哥,你走错片场了!
你不要笑,现在大多数讲写作方法的书都走情怀路线,你说不定正身陷其中。千篇一律叫你坚持,就好比不管感冒发烧头晕腹痛都让你喝开水一样,没有一点营养!
在我看来,坚持只是干任何事的入场券。如果真的对我好的人,会跟我说,怎么做这件事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会告诉我,我的问题在哪里。
排除这些“传销书”,剩下的写作书,又存在哪些问题?
·深奥难懂
“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文字,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做定语的句式,这样的句式有……”
一般的读者看到这,满脑袋都是问号了吧。宾语是什么鬼?定语又是什么鬼?前置?前置到哪里了?
就算假装很懂的看下去,“宾语”“定语”“谓语”“主语”“余秋雨”早晚让你撕书!
“侮辱啊!这是明晃晃的侮辱啊!”
这种智商不上线的状态,可能会让你愈来愈郁闷,最后不得不买一本《心理学》看能不能自我疗愈一番,翻开一看“本我”“自我”“超我”“上丘脑”“下丘脑”“左丘脑”“右丘脑”……
从此书本是路人,“谁TM再叫我读书试试!”
·墨守成规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世界在进步,中国在进步,文字也要进步,新时代的文字需要符合时代的背景,应对时代的需要。
席慕蓉肯定不会因为写一首古体诗出名。就算是现代名家大家,老师也不会要求学生背诵他们写的七言绝句。
好的传统需要继承,但一味的照旧准会被时代淘汰。
互联网时代,一篇文章要得到广泛传播,首要的是靠题目。
你说你不要做标题党,起一个题目《我的妈妈》《那棵树》《强强》……
每天清晨,我们就像批阅奏折的皇帝,无数的信息在巴掌大小的平面上呈现,你会选择《我的妈妈》还是《我的妈妈是个疯婆子》呢?
·案例无趣
举个例子,讲如何写人的案例,千篇一律——朱自清《背影》、鲁迅《少年闰土》《祥林嫂》《阿Q正传》。
老师大概会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烘托等方面,逐条逐句的对应着分析,“你看,你看,这样写多美啊,多好啊。”
讲了半天读者最后知道了“哦,原来有这么多种表达手法。”
嗯,这很好。然后呢?怎么用呢?
老师会说:“大家就开始从这些角度,先模仿着写。”
最后出现了众多的山寨版本,可能这就是中国山寨货蓬勃发展的原因吧。
我并不反对这种办法。但我认为创作出自己的创作,才是写作最根本的东西。
·不着要点
纸质书慢慢被淘汰,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人们追求更快捷垂直的生活。
找到“象”需要几步?
传统办法:
1.拿出字典 2.找“X” 3.找到“XIANG” 4.找到“象”
现代方法:
1.拿出手机 2.百度“象”
在一本写作书中解决语句啰嗦的问题,一般写作书“如何表达”中可以找一点,“用词的技巧”中可以找一点,“文章的详略”中可以找一点。
这很正常,毕竟啰嗦牵扯到太多东西。
但常见的写作书,你只能不断的看目录,并疯狂的思考“这个章节里会不会有我想要的。”
反反复复,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拿出手机搜一搜来得便捷。
啰嗦一大堆,你该发现了,我就是在说其他写作书的不是。你可能要说我这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吧!”
没错,我就是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傻呵呵的说“我这卖的醋不酸,你们自己看着办。”
这样的作者,智商肯定有问题,他出的书,你也不敢买吧!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写一本良心的,让人看得下去的写作书真的不容易,你需要时不时给读者一点福利,比如,在这,我给大家插播一段黄……
老师讲的写作结构小技巧,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很明显,前文我在不断提出写作书中常见的问题——只讲情怀、深奥难懂、墨守成规、案例无趣、不着要点,那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情怀好讲,人们爱听,容易让人产生购买的冲动;只要读者掏钱买书就行,管他学不学得到东西。
2.敢写技巧的都是科班出身,不秀一秀专业术语怎么能有逼格,又怎么能糊弄读者?高大上的东西才有人肯买吧!
3.案例全引用他人文章,没有新意,部分案例已经不符合现代阅读;案例只有单面,像个框,锁定了读者,抑制读者思维;案例没形成对比,读者难懂。
经过我浅尝辄止的分析(怕是太深入,被人泼红油漆),最终决定写一本有趣的写作书。那么这本书,有什么?
·有没有情怀?
我给它的定义是没有情怀又处处是情怀。
我高中追过一个女孩,她数学只有40来分(150分制)。那时候不懂什么写作,也不像现在“撩妹宝典”一大把。青春的冲动,憋的人难受啊,吃鸡爪,都像在舌吻。
为了表达爱意,我给女孩写了一本《数学大提升》,晨光牌A4笔记本,从基础到实际案例,洋洋洒洒30来页,时不时穿插着小情话。
“背了下这个公式,你就是我的人。”
“小傻瓜,你一定会犯这个错误,记住记住……”
“走神了吗?又在想我了吧!”
放心,这些东西,这本书,全都……不会有!
但,我会用同样的心意,去完成这本书。也正是怀着这份心意,我想就算我不可以写情怀,情怀也会流露在字里行间。
·够不够专业?
不专业!
没有专业名称术语,没有系统的理论方法。作者野路子,但是痴迷于一切技术,一枚喜欢看各种技术文的技巧控。
你可能会说“这作者是谁啊?没听过,好像也没有什么有名的书!”
这位读者真是慧眼识珠,你在看的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它不出名,它只在简书慢慢的更新——能不能更完就看大家了。
我也不想它出名,经典的东西还是越少人知道的好,烂大街了也就一文不值。
你发现了他,还不偷着乐呵,至于到底是不是本好书,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它确实不是一本专业的书,甚至带有一些笔者的主管情感。但它一定是一本实用的书,对得起你的时间和打赏。
完成本书后,我将在目录中简明扼要的指出,存在问题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在书中的位置。通过对比书中提到的行文毛病,参照书中的修改方法,或多或少能解决你文章中的一些问题。
不是所有的历史老师都是史学家吧。这个王婆的瓜甜不甜,翻上两页不就知道了吗?
·能否能受益?
前面说可以解决文章中的一些问题,只能说这本书有用。
但我想要达到的,是让读者悟到写作的门道,不参考书中所说就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不是强行的把读者塑造成另一个朱自清或是鲁迅。
这的确很难,写作是单对多的,我并不知道现在拿着这本书的你,是要学习写作还是想看看荤段子,更不知道你的写作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在写作课里担任过评文老师,每天需要看50来篇学院的文章,本书针对的问题也大多是从中总结而来。例如素材缺乏、有素材还是写不出东西、文章没有代入感和时代感、文章很平读来无味、阅读量低没有粉丝、被说是学生作文……
如果你的文章正好有上述问题,那么恭喜你,这本书能让你无地自容,又忍不住想看。
如果你的文章没有上述问题,那么同样恭喜你,你已经相当厉害,请尽情的吐槽这本书,写上几万字的书评,狠狠的鞭挞我吧!
为了方便理解,并且不让大家陷入俗套。书中在讲解每个部分时,不会直接拿出名家的作品,让大家模仿。更多是直接甩出一段不太顺眼的文字,慢慢分析其中毛病,逐步完善文字,最后形成对比。
书中80%的案例会由笔者根据问题进行编写。
你可能会说,切,又不是什么名家,你编的有啥好看。
就是因为不是名家,写出来的东西毛病多,才更像大众的文章啊,才有更多剖析改正的点。
也就是因为不是名家,才敢放肆的写“屎尿屁”等等接地气的东西嘛。
本书也并不是100%的干货,首先要写12万字的干货,以我现在的水平太难了,其次12万字的纯干货,一般读者也难以下咽吧!
当然,如果你只想要干货,我也能满足你。贴心的笔者,将在书完成后,为大家准备《写作干货手册》——相当于本书的精简版。有了它,就不用辛辛苦苦的做笔记啦。
但初读此书的朋友,还是建议你别惦记着小册子,和我的文字先来一场面红耳赤的相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