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诗圣”杜甫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诗圣”杜甫

作者: ea4f19149938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06:49 被阅读0次

                                          温书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路辗转来到了成都,投奔世交之友严武。这一年的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终于有了安定的住所,  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垒筑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倾盆,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人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名垂青史的诗篇。

            诗歌自然地被分成了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描写那个风雨交加的天气破了茅屋,一家人在痛苦中煎熬了一整夜。其中的描写尤为精彩,开篇的“怒号”拟人化的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来势凶猛,声响之大,速度之快,力量之强。“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既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又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之大,流露出诗人的焦灼、痛苦的心情,让下文的茅屋漏雨成了必然。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老无力”既显示出诗人疲惫衰老,又有受欺负的愤懑之情,也是诗人和群童穷困的现状。“倚杖自叹息”衰老又无奈,诉说又无门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天气骤变到破屋内的情形,还将被子比作铁,形象地写出了被子是多么寒冷和坚硬,“踏里裂”真切地写出了被子的残破,真实反映了诗人困苦悲凄的生活状态。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夜屋漏,“无干处”凄苦的环境让人不堪其苦。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是作者由眼前延伸到安史之乱。“长夜”一语双关,诗人既因屋漏而觉夜长,又因自己和国家在风雨飘摇中、黑暗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以上都是写屋破又遭秋雨的苦况。

          我们一般人记叙整个事件也就到此为止了吧,可杜甫却把自己在安史之乱里不幸延伸到了整个社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在饱受了人间疾苦,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这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诗人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是更高境界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怀的展现,只有圣人才能有这般境界,是生而就是高山的人,是世人的“诗圣”。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为时”反映了民生疾苦,“为事”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诗圣”杜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vp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