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在蒸蒸日上、一切都可被描述和「解构」的当代生活中,“丧”和“焦虑”却作为社会人儿们的主流情绪非常平滑地被接受了。
这两种感受在“悲欢并不相通”的互联网整合起广泛的情感认同,把「丧文化」嵌入了好几代年轻人的情感结构之中。
近日微博热搜话题——
# 80 后忙着结婚离婚,00 后忙着谈恋爱分手,只有 90 后,成熟稳重、只想赚钱
而在此间,属性暧昧的孤独却召唤不起如此普适的情感共鸣,即使孤独令人难以忍受,你也会不时地想一个人待着。
换一种说法就是,“谁都在说自己孤独。却也为此陶醉。”
孤独总发生在错位的时刻,就像有人说的,被人找到也是一种真正的孤独感。
在每天刷不完的信息瀑布流和任意一款社交软件里,个体之间兴趣喜好、所属次元、价值观等的分化、割裂与差异都不足为奇,孤独在我们的媒体环境中没有滑向一种总体上的精神困境式叙述,很大程度上还是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强调「共生」和「感情支持系统」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
然而在有些国家,孤独却不幸地成为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个悲哀现实。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事
在 2018 年 10 月,一项名为“BBC 孤独实验”的调查显示:英国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孤独,16 到 24 岁的人中有 40% 说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有超过 20 万的英国老人长达一个月没有和朋友或亲属聊过天。
而早在 1980 年,摇滚歌手 David Bowie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人内心的孤独和匮乏:
我认为,我们正在直面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不知道怎样做才算好的困境。我们难道不是正在面对历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吗?所以人们陷入孤独和绝望是自然的。对于人来说,孤独及绝望是最痛苦的。
为了治愈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这项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富贵病”,英国的政府部门特设了一名“孤独大臣”,并将投入 1150 万英镑的资金,通过 120 个项目致力于减轻国民的孤独感。
而且,孤独的破坏力甚至延伸到了身体的领域,英国国内最大的服务老年人的慈善机构 Age UK,其首席执行官马克·罗宾逊(Mark Robinson)警告说:“孤独比一天抽 15 根烟的危害还要大。”
孤独的人会受到生命威胁和精神伤害,长期的孤独会导致很多严重的精神问题(比如会使人患上抑郁症、不可逆的认知损害等……)。
不止是政府开始煞费苦心地关心和介入英国人的社交,一些文化工作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一本名为《The Friendship Cure: Reconnecting in the Modern World》的书里,作者本人亲身教学如何与人为善:
▍想想你所住社区的邻居们吧,不要再和他们只是点头之交,把对方约出来,多聊一些更深入的话题
▍一起工作的同事,试着把他们拗成朋友
▍做到像撒丁岛人那样,他们长寿和快乐的秘密是一生都被朋友、家人和很多可爱的家伙们包围。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要说孤独的负面后果,正经历着老龄化、少子化难题的日本社会可能最为突出。
如果说,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们都认同于“人人生而孤独”,那么很多日本年轻人,则是刚刚走完人生四分的之一就有了“孤独终老的觉悟”。
在日本这样的“独居大国”,有 44.3% 的 20 多岁男青年、38.4% 的 20 多岁女青年担心自己将来会“孤独至死”,很多人会忧虑:
自己孤身一人,将来离开的时候会如何死去呢?
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如何?
也许这辈子,会就这样孤独地在房间里独自死掉吧。
“在谁都没发现的情况下断气,死后被放了相当一段时间才被发现”,日本内阁府在 2014 年发布的《平成 26 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里将这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状情况定义成了“孤独死”。
所以在日本,一个很特别的社会现象是“死前准备研讨会”的出现,它教人探讨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参加者大多是四五十岁的职场人,他们都因“孤独死”而深感不安。
只算老人,日本每年就有 2 万 7 千人的孤独死案例。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孤身一人生活的种种问题,一种与家族关系不同的新人际联系正在形成。
其中有一个叫做“宽松家庭”的团体,成员来自日本西部各个地方,结成初期都是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单身人士,这个团体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在特殊时期大家能互相支撑。
尽管是自发的,“宽松家庭”的感情基础却非常的深厚,时间回到四年前的 9 月 ,日本关西沿海地区台风肆虐的时候,这些受难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聊天——平常的生活闲聊没有了,生命受到威胁的瞬间,因为存在感的岌岌可危,所以他们只说互相鼓励的话,帮助彼此度过难关。
这也是为何“宽松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直能延续到今天。
在日本,孤独对于独居老人的伤害是最大的,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他们,无法使用医护等公共设施,支付或抵押的时候,如果没有担保人,医护单位是不会受理的。
很多日本人都觉得“趁着身体还健康,医疗、护理相关的体制必须弄清楚”才行。
三年前,在一家老年公寓一个志愿者组织成立了,他们与护理医疗专家建立起联系,独居的老人受困的时候便可以得到帮助。
日式的孤独,标识出了一个极端的反例,它呈现出一个冷酷的事实——当孤独引发出一连串的社会问题时,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孤独的表现形态也大不相同,例如在芬兰,私人空间极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孤独反而是个人维持与外界平衡的必需品。
幸福和孤独,并不直接相关
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芬兰人更能忍受孤独了,到芬兰这里,画风突变。
一张广泛流传在互联网中的梗图,很形象地说明了芬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这个气候寒冷、1 / 3 的国土面积位于北极圈内的国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内向之国,而最先以此印象取乐的也肯定会是芬兰人。
有一则自嘲社恐性格的笑话在芬兰特别流行:
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在和你说话时会看着他自己的鞋子,而一个外向的芬兰人会看着你的鞋子。
艺术家卡罗丽娜·科霍恩从芬兰人的生活场景中就地取材,创作了一系列关于芬兰人社交噩梦的滑稽漫画,你不需要人在芬兰,也会对他们的另类社交感同身受。
毕竟,当和陌生人站在电梯里时,谁不会感到一丝丝的焦虑呢?
或者,当你在收零钱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售货员的手,那一刻该有多尴尬。
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内向者,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会遇到社交尴尬。对“反社会”的芬兰人来说,主动与人社交不啻为真正的恐怖故事。
漫画的主角 Matti,就是典型的芬兰人代表,如果在走廊刚好看到邻居,他踏出公寓门的念头会立刻打消:
想试吃免费的甜品,却不敢和店员搭话:
邻座的乘客换到别的座位,也会猜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车厢里才满了一半,就觉得司机超载了:
即使外面在下大暴雨,也不肯躲进只有一个人的遮雨棚:
会因为讲错一个英文单词,羞得满脸通红:
就是这样的一个芬兰,经过人均国民收入、健康预期寿命、社会氛围、自由度、信任感和慷慨程度等综合指标的衡量,当选了 2018 年度联合国评定的“全球最幸福的国家”。
看来,人的孤独感和幸福感并不直接相关。
也是在最近两年,韩国的单身独居者数量日渐增多。
韩语里有一个词“honjok”专门用来形容这一青年亚文化,意为乐意独自活动的人、拥抱孤独和独立的一代人,相比于生活在传统家族和社会关系里的长辈们,他们对浪漫、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已然发生了改变。
触发人类孤独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媒体技术和城市空间鼓励一种隔离单间的生活风格,我们跟别人在一起,其实也在“膜拜自己的手机”;很多年轻人也想与人交流,但既没交流的技能,也没交流的共感。
但愿你能感受到孤独(和孤独的反刍),同时又不为孤独所困。
参考资料:
1. 孤独成国家危机,英国注入千万英镑开出“社交处方”,张依依,好奇心日报
2. 日本的孤独死现状:不安者接近六成,四五十岁就开始做死前准备,界面新闻、梨视频
3. 51 Finnish Nightmares That Every Introvert Will Relate To,boredpanda.com
4. 新浪微博:@矛盾體_CRAIGJOJ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