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说“马谡"

说说“马谡"

作者: 强哥的诗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8-10 10:22 被阅读0次

    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实在是三国故事的精彩篇章,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对“马谡"这个人物人们也议论颇多,但因为有失街亭的重大失误,所以总体贬多褒少,甚至把马谡与战国长平之战的赵括相提并论,都是“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窃以为,这种评价对马谡十分不公,诸葛亮斩马谡实际上是断自己一臂,对蜀国的发展十分不利。依据如下:

    一,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振兴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反观当时的蜀汉,武将还免强可以,最缺的就是马谡这类谋略型人才。屈指而算,蜀国深有谋略的除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之外,马谡的智计和名望,在蜀汉营帐中可谓鲜有其匹。马谡兄弟五人,在当时皆深有才名,所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虽不及其兄马良那样办事谨慎,但他脑子活络,熟读兵书,常有奇计,在关键时候,能想出管用的计策,这一点马良是比不上的。在三国中,马谡有两个计策,足以说明马谡的才能是非同一般的:

    一是诸葛亮平定南蛮,马谡认为“南蛮一鼓而平易,但长期安定难",南蛮地僻,派吏驻军耗费巨大,当时政府财力难以承担,但如果政府一撤军,南人不久就又重新造反,卷土重来,可谓前功尽弃。如此就会陷入“反了再平,平了再反"的恶性循环。政府反复出兵平叛,那人力和物为的消耗就更为巨大,永远不会腾出手来进行北伐。如何平定南蛮,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是蜀国必须解决的一道棘手的难题。针对南蛮的特点,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恩威并用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大战略,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诸葛亮“七擒七纵"的佳话。七擒孟获使南蛮诸部心悦诚服,向蜀汉保证“南人从此不复反矣",从此才有了《出师表》中“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专心开展北伐的有利条件。由此可以看出马谡的战略眼光的确是非同一般。

    二是诸葛亮北伐前,闻说魏国令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司马懿深通谋略,这令诸葛亮深感忧虑。为解决司马懿对蜀国北伐的阻碍,马谡向诸葛亮献上反间计。蜀国派人到魏国造谣,司马懿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令魏主大为震惊,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为诸葛亮首次北伐解决了一大劲敌。这一反间计充分利用魏国君臣不和,相互猜疑的现实,不费吹灰之力,解除了蜀国最大的劲敌,不可谓不高明。从这条计策中也能看出马谡长于出奇致胜。

    从以上两例上可以看出马谡绝对是蜀汉阵营中为数不多的既有战略眼光又富于奇计的智囊型人才。在庞统,法正等人才去世后,蜀国最缺少的就是马谡这样的高智商人才。如果能正确对待使用,定能为蜀汉助力不少。

    但是很可惜,马谡急于建功,缺少实践经验的马谡率军去守街亭,偏偏遇到的对手是连诸葛亮都忌惮的司马懿和魏国名将张郃,马谡军二万余人,魏兵有十万余人,这样即使不犯战略错误,要守住街亭也是极难。但不幸的是,马谡犯了一般读书人都有的过于理想化的错误,死搬教条,最终失了街亭,年纪轻轻被正了军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对犯错的人才要给予容错改错的机会。培根说:人的经验可隨阅历增长,可以补读书之不足。以马谡的天分之高,倘若诸葛亮能如曹操一样宽恕爱将那样饶恕马谡,再悉心加以培养,给以历炼,也许马谡也可以成长为一代名将,为蜀汉未来江山独挡一面。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马谡和蜀国也只能无情地接受这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挥泪斩马谡,表面上看是“严明军纪",实际上临阵而斩大将,是自斩一臂,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不智之举。同是领导,曹操孙权就从没干过自斩爱将的事情,斩马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诸葛亮用人的洁癖(相似的还有蜀国大将魏延也因人格的不完美而颇受诸葛亮猜忌)。尤其曹操提倡用人不拘一格,曹操在《求贤令》中说: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入仕。正因如此,曹操才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方。我们后人要以史为鉴,多反思贤者的用人的术,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尽量少犯斩马谡这类错杀人才的历史悲剧性的错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马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bd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