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 行 如 来 真 实 法~~明慧尼师
佛教本来是解决人生的根本智慧的学科,佛陀本怀着在生死烦恼的解脱上,解决众生的疾苦。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扎根于中华大地上,汲取与容纳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以佛法的智慧涵蕴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实性。的确,佛法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而是解决人内心思想的更好地妙药。为此,佛教才真正地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心理学科,佛教的宗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智慧的教育,即是佛教。
心理学本就是洞察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探寻人类内心的思想,使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当心理学科的现实运用,恰好是佛法智慧的价值体现。实际上,佛教在心理认识上,早已经在心性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人的八识相趣就是心理的根本识思,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基础,受到色相地牵引,在末那识的意层上,时刻指引着阿赖耶识的心智动向。《阿含经》云:“自知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这三句话旨在了察心性,认识宇宙,超脱烦恼的根本。《华严经》觉林菩萨偈:“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这段话则体现了佛陀的真见,佛法的根本就是对治众生内心的迷茫,佛教从根本上已经解决了人类心中的问题,只是当下人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没有真正能体会与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而已。当下尔时,明慧尼师悟得此理,践行了真实之法。
明慧尼师(1977—),俗姓朱,一九七七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因命运多舛,明慧尼师自幼对生命本身就有着诸多疑问,常思生命为何如此诸多悲苦?自己究竟如何活着?在明慧尼师的思绪里,时刻都在寻找一种解脱的路径。她带着诸多疑惑,走进了宗教及心理学领域,尔后再从心理学回到宗教,可都没有真正能解决她心里的疑虑。明慧尼师苦苦寻觅着,然而她让风暴头脑冷静下来,开始了参禅打坐,却得到了她想了解的心理真相,生命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回归,自性的回归,佛性的回归,生命源头的回归。明慧尼师让心静下来,在回归中找到了生死的原理。
二0一五年十月,明慧尼师投奔温州仙岩圣寿禅寺,礼拜能显大和尚披剃出家。二0一六年六月,为更好地践行如来真实大法,明慧尼师从温州仙岩圣寿禅寺开始,三步一拜朝礼普陀山,历时四个月时间的礼拜。从开始的她一个人,一路上感化了一群人的礼拜,几个月的风雨兼程,使她更清晰明了了《金刚经》的意旨。自此她对《金刚经》中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如今,明慧尼师以佛教与心理学的契合,从事着心理治疗法为人类服务着。明慧尼师感受着人生悲苦,以八苦为契机,看到了人生因无明而在苦海之中挣扎。她发愿用一生的生命服务众生,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众生生得顺畅,活得自在,最后死得安详。明慧尼师以她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结合着宗教灵修、催眠,以佛教禅修为根本的学习沉淀,却具有了深厚的实修的践行体会,创建《明慧堂》系列课程与文化体系,通过真修实证,指导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践行佛法的真理。
为什么说,佛教与心理学是紧密的关系呢?《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语很明确地把人的心理,一针见血地讲述了出来。太虚大师早在一九二五年所著作的《佛教心理学之研究》中说道:“心理学者,未近世科学之要部,以后进之故,未至大成。佛法虽广,要归一心,故于心理阐之特详。以此特详补彼未成,佛教徒之义务有在。”也是因此,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并且作了“仰止于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佛子”的学佛总结。然而,明慧尼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与证明着太虚大师的这个思想,她从普陀山回到温州仙岩圣寿禅寺后,一心为了众生,把自己一直从事的心理学引导,在佛法的实践中,更加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更好地把佛教的人生真谛,在心理学领域里,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及依止学习。
明慧尼师不仅是禅修的践行者,她也是一名催眠治疗师,又是一名生命教练和重生呼吸法导师。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和灵修探索,让她在催眠方面,有着真正的理解。加上她在禅修方面的实证学习的沉淀,却是让她成为了生命的导师。明慧尼师出家前就曾服务于多个企业及个人,并且协助解决了很多人在情绪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疾病,以及生活事件上的诸多问题。她用佛法的真理,借助禅修的静虑,以呼吸解压,用催眠冥想的方法,亲密地关怀众生。并在亲密关系、财富、亲子关系等一系列主题上,服务于多个街道社区、企业单位等团体和个人。明慧尼师于二0一七年十二月在奉化溪口大慈禅寺求受三坛具足大戒,戒期圆满回到温州仙岩圣寿禅寺常住。
对于心理学的根本,太虚大师先后撰写了《行为学与心理学》、《行为学与唯身论及唯根论》、《心之研究》、《梦》等关于佛法与心理学的著作,希望建立起佛教与心理学的桥梁。太虚大师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革新派,受到教内外的褒贬不一,现在看来太虚大师真正地、全面地阐释了佛陀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实,佛教才真正是一门比较完整的心理学大百科。明慧尼师经过她自己十多年的体悟与实践,所行与持的,正符合了的、太虚大师的思想。从“人间佛教”感悟佛法的真理,来证实佛陀教化众生的根本,佛法的实质即是心理学的原本。
清末民初时代,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也曾发表过题为《佛学心理学浅测》的演讲。他说:“佛家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佛教所讲的‘法’,其实就是轨迹之意,是人类思想的轨迹,是自然变化的轨迹,是佛陀度化众生的轨迹。梁启超先生还提倡研究佛学应“从佛教经典中的心理学入手”,而研究心理学则应“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明慧尼师能成为一名生命的教练,正说明了她的思想,契合了太虚大师与梁启超先生提倡的学说与思想。明慧尼师在佛法的实践上,不仅是生命的教练,而且是生命的导师。她完全契合明了了佛教的心理学说,以及佛陀的教旨。
当代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说:“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用许多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教导我们转识成智,帮助我们找心、安心、净心,进而找到生命的价值。”从星云大师这段话中仔细分析,佛法的智慧对于人内心的重视与理解,不仅影响着现实生活,更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也影响了研究心理学的方向;不仅影响了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又影响一些心理学派在西方科学界的形成。当然了,这些大德所提倡的思想,总要有人去执行。那么,明慧尼师就是一位虔诚的执行者与践行者。
佛教是讲述生死大事的,而心理学主要是探究生死的,心理学又是佛教信仰的核心。曾与弘一大师有过交往和探讨的当代心理学大师高觉敷先生,也曾受到弘一大师出家的影响,而从事过有关佛教与信仰的心理学研究。后来,高觉敷先生也成为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主要学者,而心理学家申荷永教授也随高觉敷先生从事心理学研究。申荷永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并说:“西方心理学史的学者们,认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这是基于对心理学本来意义的一种深度理解。……东方的佛学,便是心理学的源泉和宝藏,包含着对心理学极为重要的启发。”这段说正是为明慧尼师原来苦苦叩问的问题的最恰当的回答,也说明心理学原来是在中国的,是在中国佛教里早已就阐明了的科学。这段话为明慧尼师今后弘扬佛教心理学,有了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迄今为止,明慧尼师不断地导引信众在金刚菩提七和重生呼吸法的课程中,依据佛教的心理学实践,用佛法的教理,让信众在实修中去了悟佛法的奥义。明慧尼师也是在用她自己所实践得到的经验,逐步验证着大德们所研究与提倡的思想。与其说生命的大美,不如说是在佛教中领略心理学的真理。中国有句古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是如此吗?不如安神、心静、参禅,静听红尘落,不牵挂碍声。
因为,在中国由于佛教心理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缓慢,针对“佛教与心理学的关系,没有更多的人去关心与研究。”一九八五年,高觉敷先生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可书中并没有关于佛教与心理治疗的专门内容。因此,申荷永教授就问高觉敷先生是什么原因没有编进这部书中,高觉敷先生说:“佛教与心理学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太有关系了,遗憾的是,心理学界中难得有人能胜任撰写这样的内容。”看到这段话,不能不为佛教的真正思想而担忧。但是,能有明慧尼师这样的有志于佛教心理学的弘扬与传播,很是欣慰。明慧尼师以“回归自性,回归佛性,回归源头”为弘法的宗旨;以她明敏灵毓的思想为基础,她发愿要“创造一个开悟的地球文明。”这不仅是信众之福,这更是当今佛教发展之福,这也是创建人类文明之福。
当然,佛教的根本是超出一般心理学的,明慧尼师的催眠治疗,用的就是超出一般心理学的佛教心理学。她用静虑的禅修来对治烦恼的心境,找到自我回归的本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