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五十八回 真行者珞珈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无家可归的悟空,再次回到玄奘身边,可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用“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来要挟师父。殊不知没有谁,地球都转。玄奘自然心里更加的恼怒,绝不相留。悟空只好求菩萨挽留,菩萨是他精神上的母亲。
“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绝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的神通,何苦打死许多的草寇!草寇虽是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妖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个人身打死,还是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悟空知道自己错了,但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他明知观音菩萨没有松箍咒,但还是以上西天找如来为名撒泼,来要挟菩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台。于是,观音菩萨暂时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消消气。
没了悟空在身边,玄奘的日子也是不好过,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的。这时,一个和悟空一模一样的悟空趁虚而入。我们来看看,假的悟空在打伤了玄奘之后又干了些什么。
他把一切都不放到眼里,又私自组织了师徒四人,打算西去取经。沙僧百般的劝阻,还和假悟空大打出手。“那行者见沙僧打死一只猴精···回洞叫小的们拖到一边,剥皮取肉蒸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这段,可以理解是悟空,出家之前作为妖的状态,同类相食。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一章中,同样被是被赶回来一次,他对于死伤的同类是进行了无害化的处理。由此可以证明,悟空是在取经的道路上,一步步的脱变的。
原著第五十八回,题目表明二心搅乱大乾坤。其实完全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吴老师”之所以要花大力气打造一个假的猴王出来的用意。那只来的突然,去的干净的六耳猕猴,只是悟空的另一面的影子。换句话说是提醒我们,要从善与恶的角度,甚至是更多的维度看待善变的人性。
一副皮囊下有善也有恶,“恶”会趁人不注意,稍不留声的出来,即民间所说“学好难,学坏很容易”。观音无法分辨真假悟空,玉帝的照妖镜也无可奈何,地藏菩萨倒是知道怎么回事,但他不敢说···最后还是打到了如来那里。
悟空为什么会当着如来的面,打死六耳猕猴那?正如悟空在刚刚踏上取经之路的初期,打死的那六个代表可以偷走我们心灵修行的六种欲望的贼一样,悟空在如来面前打死的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在向如来表忠心,他又一次亲手消灭代表了人性中恶的那一面,这点与取经的目的不谋而和。而如来也并没有追究其大不敬之罪,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蔡元培先生著作的《中国伦理学史》中记载“故荀子著书,多根据经训,粹然存学者之态度焉。”“凡治乱祸福,一切社会现象,悉起伏于人类之势力,而于天无与也。惟苟子既以人类势力为社会成立之原因,而见其间有自然冲突之势力存焉,是为欲。遂推进而以欲为天性之实体,而谓人性皆恶。” “荀子既持性恶之说,则谓人之为善,如木之必待隐括矫揉而后直,苟非以人为矫其天性,则无以达于圣域。”
“故日:“积伪而化谓之圣。圣人者,伪之极也。”又日:“性伪合,然后有圣人之名。盖天性虽复常存,而积伪之极,则性与伪化。”故圣凡之别,即视其性伪化合程度如何耳。积伪在于知礼,而知礼必由于学。故日,学不可以已。”
也许那只六耳猕猴在被打死之前都不曾存在过,他只是悟空的一个影子,那个心魔在《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就已经,被从悟空的精神世界中分离出来,用以完成其本身的一种涅槃。
在人性中,善与恶的交锋中,不会是现阶段的胜利与失败,而这是一场长期持久的战争,他将伴随着人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