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明拉着太平的手在阳关关城周围走着。没走几步就被眼前的一座高高的烽燧挡住了去路。
“这是什么?房子吗?”
“这是烽燧,也叫烽火台,是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防御系统。平时戍卒站在这个高台上可以观察周围的敌情,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需要给远处的人传递军事信息,就需要点火或者放狼烟,其实就是利用光线传递信号,一般是白天燃烟,夜晚放火。这种方法在西周时期就发明出来了,著名的‘幽王烽火戏诸侯’,说的就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报警的烟火的故事。”
“这里点火,敦煌城里能看到吗?我们今天坐马车大半天才到这里,好像太远了看不到啊!”
“所以仅仅靠一座烽燧是不行的,一般每隔一段距离就修一座这样的烽燧,汉代敦煌的烽燧之间相隔大约5公里。这样,其中一座烽燧发出信号,附近的另一座烽燧就会收到信号,然后同时点燃烽烟再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烽燧,这样传递信号的速度可比最快的马快多了呢。”
“这个方法真是不错呢!”
闫善庆用手指着东方,继续讲道:“汉代的时候,这种烽燧一直从长安修到了玉门关,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又把烽燧从敦煌修到了罗布泊。所以啊,这条烽燧连成的线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保障了这一路的交通安全,来来往往的人就会非常安全顺利啦!”
知识点:烽燧
昭梿《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烽燧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火或者烟发出的信号,二是指为发信号而设的建筑物,一般高4-8米,烽火台上有一个三米见方的房屋和灶,灶上有烟筒,还有一个木构的望楼,也称作候楼,望楼内有烽竿,作桔槔状,桔槔上举,有燃与不燃之分,燃烧就是烟,不燃就是挂表,烽火台下建有坞垒,内有房屋,是看守烽燧士卒的住所。燧是最小的军事单位,燧有燧长一人,燧卒3人,也有多达20人左右的大烽燧。历朝历代对烽火台的使用方法都不太一样,一般来说,举烽可分为四种方法:一是表,二是烟,三是苣火,四是积薪。表和烽烟用于白昼,苣火用于夜晚,积薪昼夜都可用。表是用红、白二色间杂的布做成一种标识;烟是用狼粪和草一起燃烧,能使烟直上天空,遇风不消;苣火是一束束的薪草;积薪是把树枝堆放在烽燧外面,遇到敌情就拿来点燃。
第二天一早,他们出发来到了玉门关。
这次阳关、玉门关之行让这位新上任的杨都督对敦煌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小太平虽然没怎么完全明白阳关和玉门关的作用,但是一想到这些关城都曾经是守卫敦煌和汉民族的边关哨所,就莫名生出了许多敬畏之心,心中默默立誓,长大后也要成为能守卫家国的有用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