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家里有一个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父母会很高兴看到这则新闻——《广电总局出台新规,要求男艺人上节目不能戴耳钉,包括网络综艺节目》。
他们觉得终于可以欢呼一声,再见,娘炮!
回顾我们的青春期,发现历史都是一样的,父母永远看不上孩子们追逐的偶像,除非这个偶像与他们的价值标准一致。比如我学生时代喜欢孔令辉,高中还敢翘课回家看他打球,我妈也从来没意见。
但是我知道当年很多父母,就十万分看不上郭富城的中分头,还有痴咪咪的眼神,觉得很「不正经」,可是我的诸多女同学就是迷他迷得死脱。
只不过现在有新媒体助攻,只要发现读者的痛处,就恨不得狠狠戳过去。
中国的「阴柔之风」确实甚嚣尘上,没几个父母开明到能接受家里的男孩像女孩,也没有几个父母愿意自己家的女孩找一个像女孩的男孩做男朋友(听起来好像绕口令)。
但是,耳钉有什么罪!
老实说,男人走阴柔风我也很不喜欢,化浓妆、描眉毛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除非是戏剧表演中的旦角,否则都难以接受。
可「娘炮」这个词,就和「男人婆」一样,依然是挺侮辱人的。
哪怕再不喜欢,也必须承认现代社会每个人有权利选择他自己喜欢的风格,只要不妨碍其他人。你如果不允许男生戴耳钉,认为反传统,那么就等同于不允许女生剪短发,毕竟这也曾经是离经叛道的。
其实我们真正在意的,应该是我国娱乐行业对青少年的导向,为什么如此单一而偏颇?
男星女性化,许多人都认为韩日的流行文化是罪魁祸首,青春偶像剧首当其冲。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偶像剧只是韩日影视产业中的一角而已,既然要学,怎么不学全面。
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多,还是日韩文化的机会多呢?
其实,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今天,需要的是批判的精神,如今的「男星女性化」,青少年以为是追求个性,其实反而是从众,盲目从众本来就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力的肤浅表现,导致这种表现的原因是,从校园生活开始,就没有什么是他们能够批判的。
最近我看了两部有关校园题材的电视剧,一部日剧,一部韩剧。没错,都是亚洲「伪娘文化」的始作俑者,以此为例,看看他们都讲些什么。
2
先说韩剧《天空之城》,哪怕你不是韩剧受众,最近也多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这部与宫崎骏著名漫画同名的韩剧,自从2018月11月23日开始播出后,收视率从1.7%逐渐飙升到11.3%,低开高走,成为年底韩剧的一匹黑马。
没有玛丽苏,没有霸道总裁,没有大牌偶像明星,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我居然乖乖地每周等更新,迫不及待要看到最新进展,这对于我这种极没耐心的人来说是很少有的事。只能说这部剧凭实力圈粉。
SKY,英语单词的天空,三个字母正好是韩国排名前三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的缩写。
在这个叫天空之城的高端社区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里住的全是精英阶层家庭,男主人有着优越的工作,女主人漂亮优雅,孩子们健康快乐,大家关系密切,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会,生活看起来如此精致美好。
第一集里,其中一家的独生子英才不负众望考上了父母期盼已久的首尔医科大学,父亲朴昌秀作为医院的准院长松了一口气,母亲明珠成为社区里所有女性羡慕的对象。
就在英才开学奔赴大学未来生活的当天,他留下了一个ipad,里面有高中三年以来的日记,揭开了其乐融融幕布下的暗流涌动。
为孩子辛苦了19年的明珠,在一个下雪的深夜,举枪自杀……
英才的日记里写着一句话:这是给你们最好的复仇礼物。
就像张爱玲说的一般: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天空之城》开播以来不断攀升的收视率和分数,除了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外,也是因为题材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切入了现实。
这部剧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一个热点现实问题——东亚体系下的青少年教育。
比如:
银行的VVVIP会员,会获得银行提供的高级会员服务——给家庭提供全国最好的高考辅导老师,这些老师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招生数据,历年名校的录取比例,等待这些高级会员的挑选,同时也在这些会员的孩子们中挑选成功率最高的学生。
而没有能力挤进这个圈层的孩子,即使非常努力,具备聪明才智,也不得不处于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之中。
因而孩子们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他们在成年人的眼皮底下,掩饰着自己的真实性情,好恶,理想,有的选择撒谎,有的选择报复,有的选择忍受。
他们可能要等到成年以后,才能有机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有的仍会选择将同样的教育模式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这也是一个女性视角的剧本,在这些家庭中的女性,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为孩子,为家庭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没有人会苛责一个父亲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因为他们承担了赚钱养家的职责,但女性即使和男性一样赚钱养家,另一方面教育孩子的事情也不能疏忽。
甚至高考辅导老师在反向挑选有潜力的家庭时,有工作的母亲不选,因为不能为孩子奉献一切。太有主意的全职妈妈也不选,因为会妨碍老师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彻底贯彻。
这真是将人逼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教育资源竞争激励的一线城市,许多女性都觉得,这个剧里的母亲角色塑造得并不夸张。
《三联生活周刊》在介绍该剧时也曾引用过真实的案例,有的学校,家长群中孩子的进步和退步成为作为母亲角色实现价值的唯一标准,唯成功论的后果就是,攀比让女性为如何成为一个好母亲而焦虑。
然而当母亲把孩子的作业当成自己的作业,把孩子的分数当成自己的分数,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成绩,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除此之外,我们在这部剧中,还可以看见更多的思考。
一个人是否应该将改变自己命运的希冀寄托在子女身上。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养一个学业无所成的孩子,就会被特定的的人群集体看不起;而孩子取得学业成功,是否意味着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所以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翻拍这部剧,我们正在经历着电视剧里的一切。
3
日剧《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目前仅更新了两集,豆瓣评分稳定在8.5左右。
柊一飒,是魁星高中的美术老师。两个月前,他接替因故请假的同事,成为了3年A班的班主任。
他帅气斯文,却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地待在画室里画画。而这个3年A班,班里全都是些不服管的刺儿头:小霸王、不良少女、小喽啰、长舌妇…
假装没看到老师、上课不守纪律、各种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还常常整蛊老师…
而柊一飒,就是常常被他们欺负的弱鸡。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没错,这就是日剧的万年老梗,总在宣扬学校中的歪风邪气,我们国家,哪里有这样的学校?一看到这种情节就觉得好假。
从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我经常听到家长跟我说,孩子们都是很单纯的,不会真的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就逐渐发现,人们对于让自己不舒服的事实,常常会倾向于否认,即使他并不了解真相。
你没有见过,就不要轻易下断言,匪夷所思,并不代表不存在。
当然,再往下看,就很明显是虚构的情节了。
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柊一飒竟然按响了手上的遥控器。
学生们发现,门被锁住了,窗户也被封死了,唯一的通道,被彻底堵死,没有人可以出得去。
柊一飒说:我在教室各处都埋下了炸弹,如果不听话,所有人都会死。
他宣布道:从现在开始,你们都成为了人质。想要出去,唯一的机会,是一起找出景山澪奈同学自杀的原因。
原来,2个月前,班上的明星学生,景山澪奈自杀,没有留下遗书。
没有人知道她为何自杀,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事态朝着不可预计的方向,一路极速恶化。他们惊恐地发现,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师,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寻找澪奈同学的死因…
从观剧的角度来看,这不日剧从第一集开始,就十分吸人眼球。
除了精彩紧张的悬疑,《3年A班》还有身手利落的打斗场面,以及令人捧腹的搞笑场面,它确实保留了日剧有些中二的人物和情节设定,夸张和荒唐,但也不失为一部高质量,节奏张弛有度的良心剧集。
谁都能看出来,第一集中,他探究的是校园生活中的顽固毒瘤:校园霸凌。
你看到这些青少年中,有的暴戾有加,动不动就喜欢用拳头说话。有的嫉妒腹黑,热爱搞排挤孤立的把戏。有的则一肚子坏水,喜欢添油加醋,中伤抹黑他人。
大部分的人则浑浑噩噩,只懂得随大流,毫无辨识力可言。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自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你不会见识过如此恶劣的人与事,但是对于不幸遭遇到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生挥之不去的一次可怕事件。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期针对校园霸凌的公众认知调差,数据显示,
校园霸凌会对被霸凌者的学业产生严重影响。38.2%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来上学。“没有影响”四个字,很难做到。
但是在我国,无论从司法、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4
我们都知道,日本、韩国很爱拍校园题材。
正是因为这些校园题材总是启用青春时尚的偶像演员,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才受到周边地区的追捧,成功掀起对明星装扮的模仿热潮。
回想大概二十年前,我看日剧《十八岁新娘》,里边上高中的弟弟就因为长期霸凌同学,几乎将其逼到自杀,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尽管只是副线,剧中仍对此进行了较多细节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明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其实就已经关注到这种现象。
韩国的《继承者们》,其实也正面抨击了校园霸凌现象,而且是赤裸裸揭露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的观众只看到了一群大长腿。
这就不禁要问,为什么人家就可以持续拍出这么多关注青少年社会问题的校园题材,我们自己的校园题材就只是谈恋爱,大肚子,堕胎,谈恋爱,分手。
是谁把我们的青少年想象得这么肤浅,是谁在矮化他们的智商?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最大的困扰难道仅仅是感情吗?
一个人毕生最大的价值是做自己,他们在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时期当然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困扰。
他们在自己学习之余得以放松的娱乐节目中,放眼望去全是日韩的冲击,久而久之,一定受那一套审美的影响。
问题是,娱乐产业仅仅是人家国家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已,不代表人家全民喜欢「娘」,追捧「娘」,比如韩国的全民兵役制,作为一个不是对其文化有深刻全面了解的青少年来说,怎么能奢求他去芜存菁?
最惨的是,当他回到自己的本土文化,找不到能引发其共鸣的剧本,不仅如此,所有的娱乐产业都以此为他们的喜好,更加大力地打造同类气质的本土明星,小鲜肉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层出不穷,非要搞成社会主流审美。
不走上这条路,就没有粉丝,不走上这条路,就变成落伍。
这个时候,能掉转头来控诉他们,少年娘,则中国娘吗?摘掉人家的耳钉又如何,不戴耳钉,明天也许还会流行鼻钉、唇钉、肚脐钉。不提高我们国家校园题材影视作品的质量,不改变娱乐产业媚俗功利的现状,什么都不会变。
我是不知道限制上台戴耳钉最终能不能打造出一群中华硬汉来,但我知道靠满屏的「知否知否」,肯定不可能。
这就罢了,男孩们每天在教室刷题,课间也不出来踢场球运动一下,从生理上就开始「娘」了,夫复何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