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锻炼。昨天一天能做到进出小区吊单杠,每效缓解了颈椎病,很好!
2.教学教研。办公室随时随地研课氛围更浓,大家比学赶超,不甘落后,点赞!
3.家人表现。
娃爸坚持锻炼,按时服药,尽力为我们做好一日三餐,只要能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住稳定住病情,就非常知足感恩了。
儿子坚持一天学习汇报打卡,按计划进行。
闺女表现更可圈可点:课间主动下教学四楼,再上办公四楼取水杯为我接开水,往返上下,让我喝水润喉,感谢女儿!晚上在家应邀视频为学困生同学线上讲题,现学现卖,讲得不亦乐乎,还开心地在我面前说:“妈,我也学着你的样子,反问她为什么用乘法做而不用除法?这样真好,给她讲讲我也更清楚明白了”。我在卫生间刷牙听到讲偏了,赶紧大声提醒,中等生教学困生这也正常,十点了还在继续,我和她爸都催其交手机休息,她送过来不无自豪地说:“又加入了一个同学,我辅导了两个呢”看来自信心大增哇。
4.教学反思。这一周学习分数除法,有些高估学生,进度偏快,结果一测试非常不理想,类型太多,学生底子太薄,加上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老师眼里真没啥讲没啥学的,可学生却一团雾水,只好慢下来,一点点去夯实。接下来要针对具体题归类学习,总结出每一类题的解题套路,针对性练习,让学生看到这道题能分清它是哪一类型题,清晰此类题的解题方法步骤,这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模型思想,这种训练过程就是在数学建模。
5.学习成长。
《拎核心问题 触概念本质》
作者(黄爱华,高雅)摘录部分内容。
我们常看到周长的教学,从描边线开始,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去描边线是不了解的,只是因为这是教师的课堂指令,必须完成。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思考呢?我们选择了用问题引领学生去呈现已有认知,直接问“什么是周长”的方式。实践表明,学生对“周长”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任何障碍和误区,但“一周的长度”这五个字背后蕴含的数学本质却需要大量的事例和操作来支撑,以便学生理解和内化。那么怎么让学生认识“一周”呢?小碎步的教学里我们可以将“一周”的概念“嚼碎”成“从起点再回到起点,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做起点”,让学生慢慢“吞咽”,甚至还设计“多出一周、不到一周、不沿边线”等情况来让学生辨析“什么是一周”,然而学生往往食之无味。与反复强调,必须从起点回到起点相比,我们把认识一周的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对一周的理解,我们挑选了操场、池塘、小岛这种常见的鲜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用画指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一周,使教学与学生的经验充分对接,并通过给出一周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周长是一个测量的结果,为后续研究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提供思考和操作的支撑。
做前思,做中学,做后悟,使师生共同探究课堂中核心问题的三步曲,其目标是在核心导学问题的引领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从而达到个体的思考充分打开,集体的智慧共享共进的目标。尽管描和量是探究周长的两个直接操作,但我们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动手,而是要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充分思考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当学生先明确周长在哪里,然后知道测量周长有多长这样的思考路径时,学生的“描”和“量”才有了明确的目的,也能更好地通过“描”和“量”实现对周长概念本质的体会和理解,操作过后的集体展示分享,其焦点也没有放在对学生小组操作的重视上,而是在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数学书侧面有没有周长?从而让学生初步感悟同一个立体图形,不同的面,周长不同。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周长和面积始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虽然学习周长时还没有学面积,但学生普遍会有“看上去大,周长就会更长”的有视觉带来的思维误区,为了帮助学生在深刻理解周长概念本质的基础上走出这一误区,我们设计了这个思维“陷阱”,让学生在辨析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从而达到同伴认同,自我修正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