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群”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客群”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作者: 48岁的张昆 | 来源:发表于2020-12-29 17:58 被阅读0次

    ————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渴望,因为业绩的压力让他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余地,而“客群”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客群早就在他们的系统里,陌生的是他们不存在于客群里。

    数字时代:客群的内涵

    一:时代变迁,不在形式,而是内涵

    通常,银行对于客群的理解,还停留在以资产规模或是贡献程度作为区别条件的客户群体上。

    这一理解中,可以看出银行经营理念的尴尬,其潜在的经营逻辑是以“利润”为基础的设定,即谁的贡献大,我就优先服务谁。

    再往深层探寻,银行对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对高价值或潜在价值客户的服务上,有着天然的一对一优势。

    而互联网自2013年开始在移动端发力以来,给银行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服务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产生的链接是多维多元的,不仅出现了公众号,还出现了点对点的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链接,而微信作为一大客户沉淀平台,无疑是众多客户经营商竞争之地。

    直至后来,字节跳动推出“今日头条”、“抖音”等一系列以个性化喜好为推送机制的信息触达方式,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触达才是经营客户第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是服务内容的改变,当我们被各种产品信息、活动折扣、赠送优惠、互动游戏等营销手段包围的时候,我们发现服务商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不用我们找,适合我们的需求就会主动推送到我们的面前。

    当我们开始习惯这种服务的时候,聪明如线上服务运营团队,开始拉人入群,一时间,互联网里生态归位,各自长出群体的模样,一对一营销转变为群体性营销,成为商业经营竞相角逐的模式。

    再则是服务分工的改变,客群经营的核心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要找到和培育价值客户群,但互联网基因里的服务已经有很明确的分工,客群运营、新媒体、客群行为分析、客群运营策划等等,都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岗位就能完成的工作。

    从当下互联网客群运营的工作内涵来看,不仅是“客群运营”要有专职的团队来负责,还要有新媒体相关的团队进行需求孵化,同时,客群的行为画像还得要有后台强有力的支持。

    单从以上的分析,其实可以反观银行的客群服务,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银行在“客群”的经营上,已经不能满足到客户的需求了。

    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二:“客群”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跟银行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客群的内涵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被我这冷不丁地一问给难住,好像没有人真正问过他们这个问题,而他们也似乎没有思考过。

    对于这种情况我充分理解,在银行工作了24年的我,以前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工作的要求就是出业绩,看似目标清晰,但对于目标的底层逻辑却没有人帮助来定义。

    从银行离职以后,我有了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我可以更清晰地去分析“客群经营”这个命题,从结果反推过程、再找回归经营目标,当一层层、一点点拨开迷雾迷雾之后,似乎触及到“客群”的内涵。

    客群不再是一群客户信息的集合,而应该是相同属性客户需求的聚集。

    对于这一点,是我在看《人类简史》的时候意识到的,人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对于“群”的概念是深深刻印在大脑之中,“群”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后的确认,出于共同的需求而形成的合作机制。

    更赋有戏剧意味的是,远古的“智人”在群体50到150的规模时,呈现出最好的合作方式和最高效的工作效果,这一点从“客群”的管理经验上仍然有效,因为,互联网上的“客群”经营经验告诉我们,群内的人在这个阈值内最能产生价值,少了没有群体吸引力,多了则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矛盾。

    客群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过程要结果是关键。

    从当下线上的客群经营较好的群体“得到”、“喜马拉雅”等可以看出,输出价值,营造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沟通内容、共同的目标,是客群经营与否的标志。

    客群要具备共同的价值观,没有相应的价值内容输出,就成为空谈,群里的人都会变得沉默,所谓的群不是死的就是咸鱼。

    输出的价值要与客群中的个体、群体的需求进行吻合,才具备引导思维路径、培养核心观念、树立相同价值观的作用,也说明客群的“价值观”是具备共同建立的特性,是有着一定闭环,且开放态度的群内规则。

    人人都参与客群的建设,在“存在感、参与感、归属感”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价值依附的载体——产品或服务功能才会被群成员采用,这也是“客群经营”所期待的结果。

    客群是一系列裂变的结果,没有“信息裂变”和“关系裂变”的客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群”。

    银行都看到了“客群”经营的结果,但对结果的追求有点直接,想要的“裂变”也是基于对业绩结果的期待。

    殊不知,业绩的裂变还需要经过“信息裂变”和“关系裂变”两个维度,简单地说,客群经营中的核心要义是:价值认同。

    专业价值+资源价值=价值认同,这一公式表达了客群经营的两大要素,专业价值与资源价值的作用与地位(关于专业价值和资源价值,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再详细写)。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信息裂变”,即给予客户群体多维度、多元化的信息。

    我手机里有近一半是银行的朋友,说实话,每当他们发产品信息和每日资讯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且不说千篇一律的内容和风格,就连出处都是相同,不得不佩服某些机构强大的营销能力,同一篇资讯可以提供给几家银行使用。

    从日常他们发送的信息无非是行里要求的理财、基金、贵金属等产品信息,和“中央厨房”提供的资讯,这种套娃的营销方式,受众客户不产生倦怠感都不行。

    而我跟银行的朋友聊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渴望,因为业绩的压力让他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余地,而“客群”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客群早就在他们的系统里,陌生的是他们不存在于客群里。

    客群是深度的合作

    而“信息裂变”指什么,是作为经营“客群”的团队,应根据客群的整体需求和画像,为其提供所关注的信息、资讯,而且要以客户能看懂、听懂的文字和方式来进行,从“市场、专业、情感”三个方面着手则较为靠谱。

    那种整篇专业术语和大道理的内容都可以放弃掉,抓住三个重点:1、与客户有什么关系;2、能带给客户什么价值;3、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构建起与客群沟通内容的底层逻辑。

    再说说“关系裂变”,可能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在银行不就是“客户信任的关系”吗?

    也对,但不完全对。

    关系裂变指客户关系的三大程度,第一层是指对银行服务的接受,第二层是指对银行服务人员的信任,第三层是成为客户的“社交货币”。

    第一层关系从自主型客户可以看出,客户对银行这个品牌是接受,会主动在APP或在线银行处理业务需求,但不代表以银行服务人员的接受。

    第二层关系是指客户愿意与银行服务人员交付真实需求,这是当下银行最想达成的事,但错误地理解为只要产品好就能抓住客户,请问有谁见过一家银行产品好,就能把客户一网打尽的?

    真正的信任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是客户能够信任银行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放心地与之沟通并采纳建议。

    第三层关系则是未来银行努力的方向,当一位银行服务人员为客提供的服务,已经让该客户觉得向朋友推荐是一件很有面子,或是对朋友有帮助的时候,品牌才得以建立,“IP”的打造才有了基础。

    经过“信息裂变”与“关系裂变”以后,“价值认同”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客群经营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客群”就能实现想要的结果。

    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客群“对银行就意味着经营的底层逻辑、原理、工作流程、方法都要进行重造,这一切的发生也正当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群”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tq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