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改变教育生活
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现代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是的,现在,教师的地位不高,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地位尤其低下。教师的门槛较低,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教师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但丝毫不影响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可以无限制地占用学生的时间,挤压学生的生活,拼命刷题,短时间内看到学生成绩的快速提高,在今天这样一个“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里,他依然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也曾在“分数至上”的路上苦苦奋斗20多年,但时间长了以后,我发现这样的教学生活带来的焦虑感、压力感、沉重感越来越强。那么怎样改变这样一种现状?阅读,专业阅读,进行高品质的专业阅读,把握学科本质,让教师职业专业化。于是我开始行走在阅读的路上。
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 那么我们该读哪些书籍呢?怎样进行专业阅读呢?书海茫茫,选书不易。为避免不必要的弯道,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力量,加入一个阅读组织,例如“新网师”,他们有专业的阅读推荐,还有导师的有效监督,可以借助外驱力有效阅读。2018年秋我跟着刘广文老师一起阅读了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然后打印了上百篇优秀教师的优秀案例。读得过程很艰难,有些内容完全不懂,这跟以前的“浪漫主义的阅读”完全不同。因为要完成作业,不想留下不良记录,因此只有硬着头皮再读文章,字斟句酌,一字一句“啃读”,圈点勾画评注,记录自己的疑问,查阅相关的资料,释疑后再追问。反复的阅读中,我知道了不管是阅读还是教学都要有文体意识。以前我们往往只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传授,忽略了它与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反复的阅读中,我慢慢明白,那些名师们课堂设计的巧妙源于他们广博的知识、深刻的理论。他们能够将知识“复活”,所以他们的课堂精彩而无痕。于是我不再“邯郸学步”,而是深挖细读,了解作者的故事、写作的背景、风格,与同一类主题作品的区别。当我深入阅读以后,我知道了每一个精彩的词语或是教学的技法,实质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于是我更加字斟句酌,不敢有丝毫懈怠,然后才把它运用于我的课堂。
坚持了半年之后,我发现改变的可不只是我的读书量,我的阅读习惯,而且我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改变。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六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平均水平的知识。”确实如此,我不敢说我的水平高于本校其他人,但我知道我的改变。有一次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我进行了一次发言,这次发言的内容不同于我以往的发言。以往我会很注重方法、技巧一些实操性很强的知识点与同事们进行交流,但这次我更注重理论的高度,宣扬阅读的重要作用,宣扬自己信奉的教育理念。会后我才意识到我在宣扬教育理想,呼唤“志同者”。这在以前是从没有的,20多年的教育生活,我一直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而现在我迫切希望找到“志同者”比肩前进。
专业阅读带给我另一个巨大的改变是:我开始了写作。一开始是迫于完成作业(新网师有作业要求)。刚开始的时候感觉特别难。试想一下,一个平时从不写作的老师每天要打卡汇报学习情况,每两周要写3000--5000字的作业,何其痛苦?无数次萌生放弃的念头,无数次说服自己,挣扎着在最后一刻提交作业。当打卡置顶、作业被评为优秀时,我又有了前进的力量。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慢慢地,写作已渗透我的生活。如今,每天不写些东西,就感觉生活有欠缺。而要写东西,我就必须去阅读。最近我听到一个有关李镇西老师做校长时每天“五个一”的故事:每天上一节语文课、每天找一个孩子聊天、每天思考一个问题、每天阅读1万字以上、每天写作1000字以上。内心很是佩服,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事件,每天都坚持去做非常不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优秀。原石宝中学王绍华校长概括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为“4+1”: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再加上李老师“爱孩子、爱教育”,所以李老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现在我的阅读还是浅层的,阅读的书籍还少的可怜;我的写作也是浅薄的,应有的认知还不够深刻(2018秋到现在我已经有差不多20万字的写作量),但好在我已经行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我决定像李老师学习,做到每天“五个一”,关注自己的教育生活,用学到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新网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