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孩子内心疑问的故事。孩子和妈妈聊天,孩子问了妈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潜水艇沉到海底,小蜗牛会怎么办呢?”
二、故事的核心问题?
孩子向妈妈提出了一个疑问,妈妈没有正确解读,而是针对如何分享进行了一番“关于分享前要做到什么”的说教。
(一)妈妈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为什么要解决孩子内心的疑问。
好奇心是孩子想要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了解生命规律和真相的原动力。解决好孩子心中的疑问,是孩子知止而后有定生命成长状态的根基。孩子的每一个疑问,都是想要学习和了解生命要义的问。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就是解决每一个疑问的过程。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就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机会。
故事中的妈妈的状态:
妈妈不清楚为什么,所以进入到了“自以为是”的模式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对孩子的疑问,进行了说教。不知道怎么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
故事中的妈妈的状态:
1.妈妈不清楚为什么要解决孩子内心的疑问,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孩子内心的疑问。
2.妈妈不想听孩子又说小蜗牛的故事,妈妈情绪是烦躁的。
妈妈的陪伴结果:妈妈的陪伴过程,没有看见孩子身上需要肯定的品质,因此妈妈说的话里,是在说教孩子,没有肯定孩子、鼓励孩子,扬升孩子。妈妈说的:“安迪,当你想跟别人分享你的故事的时候,你需要先说什么?”“我讲的是小蜗牛的故事,你想听吗?”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只是不应该在孩子提出自己疑问的时候,就直接说这样的话。可以在解决疑问后,再启发孩子去思考,提出疑问的更好的方法。妈妈这样做,把孩子一颗好奇的心、勤思好学的心、投入专注的心给打压了。
总结看见:
1.当妈妈不清楚为什么要解决孩子内心的疑问的时候,就无法对孩子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背后的意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孩子提出的疑问就会陷入自己错误的认知,把孩子往下拉,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2.当妈妈不知道怎么解决时,妈妈面对孩子的疑问的时候,知道不知道这个疑问本身的答案,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要清楚,作为妈妈,我是一个陪伴者。
能不能“看见”孩子背后的意,肯定和守护孩子的善性,始终充满爱和耐心地陪伴孩子,打开他的认知,通过疑问扬升孩子的成长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是解决孩子内心疑问的过程,也是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妈妈言传身教的过程。
疑问能够得到解决的孩子,身心的负荷小,有更多的能量可以放到成长能力上。疑问得不到解决的孩子,不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成长开来外,伴随而来的还有因为疑问得不到解决,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孩子内心积压了太多的疑问没有解决,我们扼杀了孩子向上生长的机会。这样,孩子是没有办法获得能力成长的。
生活教训:孩子小的时候,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疑问,从认知和态度上看,自己不清楚解决疑问的重要性和重大的价值,在自己没有时间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是往往是敷衍和应付的,或者进行说教、打击。孩子问的多了,自己就会有点烦,应付了事算完。所以自己的陪伴过程,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营养,还破坏了孩子成长的土壤,扼杀了孩子一颗向上的心,让孩子内心积聚了太多的负荷。孩子目前身上存在的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自己在这一块的陪伴出了问题。都是因为我自己有太多的不知道,自己内心充满了疑问没有解决,所以在生活中,自己无法解决孩子内心的疑问。以后,自己要把正知深深地烙印到自己的身体里,面对孩子的疑问,就要意识到,这是孩子给了自己一个陪伴她成长的机会,自己要好好抓住,正确解读,耐心陪伴解决。)
正知:
1、解决好孩子心中的疑问,是孩子知止而后有定生命成长状态的根基。
2、好奇心、学习心是孩子想要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了解生命规律和真相的最好的时机。陪伴、解决好孩子的每一个问的过程,就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
3、正确解读孩子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背后的意,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开始。
4、孩子提出的每一个疑问,给了陪伴者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用实际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孩子的生命被滋养后,成长自然发生。
三、对妈妈解决问题的看见。
晚上,妈妈和安迪在卫生间洗漱,聊着聊着,安迪忽然问了妈妈这样一个问题。
安迪:妈妈,你知道如果潜水艇沉到海底,小蜗牛会怎么办吗?(安迪向妈妈提出自己的疑问。)
妈妈:安迪,当你想跟别人分享你的故事的时候,你需要先说什么?(妈妈没有正确解读孩子的疑问,而是针对孩子如何分享进行了一番“关于分享前要做到什么”的说教。)
安迪:先问你想不想听故事?(成功地让孩子把疑问放一边,跟着妈妈的“说教”走了。
妈妈的解决方法,回避了孩子的疑问,等于放弃了孩子在这个疑问上的成长,是把孩子向下拉的。)
妈妈:对呀,你还需要问一句,我讲的还是小蜗牛的故事,你想听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吗?(顺着自己以为的好,“教育”孩子。)
安迪: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就是喜欢小蜗牛,喜欢和小蜗牛一样的事物,他想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妈妈分享,他认为这很正常,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加妈妈说的那句话。这都是真的。)
妈妈:因为你讲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主人翁都是蜗牛,我想听你讲讲别的动物的故事,你能不能换一个动物呀?(呈现了妈妈的状态:妈妈不想听孩子老是讲小蜗牛的故事,听到孩子又讲,心里有点烦。)安迪:连慈谕喜欢凤凰,我喜欢小蜗牛,我们两个在你车上讲的可开心了。(安迪说了自己的喜欢,和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自己会感觉很开心。每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才会专注其中,投入进去不停探索,不亦乐乎。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品质啊。)
那是刚开学的时候,我们送连慈谕和她妈妈回家路上的事情,看来这个画面很美好,他一直都记得。平时,他经常会讲到小蜗牛,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不知道怎么办了?是因为妈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怎么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
四、对姬老师解决问题的感受。
晚上,妈妈和安迪在卫生间洗漱。
安迪:妈妈,你知道如果潜水艇沉到海底,小蜗牛会怎么办吗?
妈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潜水艇沉到海底,小蜗牛会怎么办吗?(对孩子的疑问进行回应和解读)
安迪:是的。(安迪确认解读。)
妈妈:哦,这个嘛,妈妈还真的不太清楚呢,你愿意给妈妈分享一下吗?(对这个疑问本身的答案妈妈当时是否知道,并不会阻碍疑问的正确解决。妈妈可以诚实表达出来,这只是疑问中关于答案的那个点。)
安迪:(分享)
妈妈:原来是这样,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安迪,你分享得太精彩了!看到安迪在洗漱时还在不停地思考白天自己学习的内容,妈妈非常地开心和感动呢!来,抱一个(动作)。亲爱的宝贝,妈妈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肯定安迪的分享,肯定安迪思考的习惯,表达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开心的感受,和孩子拥抱。用实际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滋养孩子的生命,在这样的陪伴下,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生。)
安迪:当然可以。
妈妈:妈妈特别想要了解一下,你那么喜欢小蜗牛,一定是小蜗牛有特别吸引你的地方,是吗?(对孩子喜欢的事物尊重和愿意了解,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与认可。)
安迪:是的。
妈妈:你可以给妈妈分享一下吗?(了解)
安迪:(分享小蜗牛的经历或者小蜗牛的故事)
妈妈:哇,真的太美好了,亲爱的,小蜗牛身上的哪个品质最吸引你呢?(肯定,赞赏孩子的分享。通过询问,引发孩子思考。)
安迪:(喜欢的小蜗牛的具体的品质)
妈妈:我就知道,安迪那么欣赏小蜗牛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也想和小蜗牛一样具有这个能力,对不对?(肯定孩子对小蜗牛的欣赏,激发孩子也要像蜗牛一样具有很多的优秀品质,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扬升。)
安迪:对呀。
妈妈:那我们怎么样就可以具有这个能力呢?(引发孩子思考,我要具有这样的能力,我该怎么做?)
安迪:我也不知道。
妈妈:我们一起想一想,在你过去给妈妈分享的小蜗牛的故事中,小蜗牛是怎么具有这个能力的?它一定是在每一件事情上去认真地总结、思考,再加上正确的练习,是不是才可以具有这个能力?就像我亲爱的安迪一样,学习力这么强,又这么善于思考,我们只需要不断地正确的练习,就一定可以具有一个又一个能力呢。(陪伴孩子看见,在每一件事情上认真地总结、思考和正确的练习,就可以具有一个个能力。肯定学习力、思考力强的安迪一定也可以做到。)
安迪:是的。
妈妈:太棒了,亲爱的宝贝,妈妈真的好喜欢每一天都在成长的安迪,来,紧紧地抱一抱!(用语言和行动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安迪和妈妈拥抱。
妈妈:这样的感觉真的太好了!(再次对孩子的行为,思考看见的过程进行肯定和赞赏。)
五、我要具备什么才可以做到像姬老师一样解决问题?
姬老师在每一个故事中陪伴孩子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有浓浓的爱在自然流淌。
而妈妈的践行疑惑中,我也同样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感觉妈妈是没有爱的,妈妈是匮乏的。妈妈不像妈妈的角色,妈妈不是在爱孩子,妈妈所谓的“爱”里,充满了控制、索取和要求。
我也是那个匮乏的妈妈。所以,和故事中的妈妈一样,我也是在对孩子行为或者说的话进行解读时,很容易就翻车了。
尽管今天我知道了一些方法,但我发现,我内心的爱是不够的。
在现实的生活案例中,我看见,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都习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不满意自己、折磨自己、评判自己、忽略自己。对待别人、孩子也一样。我们没办法给别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怎么摆脱这样的模式呢?在生活中通过一点点做到解开自己的“看”,看见自己错误模式的根源,学习全面的认知。在看见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中不断修正自己。
当自己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爱自己了。一个内心有爱的妈妈陪伴孩子时,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和孩子说的话背后的意,同时能用实际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孩子的生命被滋养后,孩子的成长就会自然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