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
摇滚究竟是一个多宏大的命题,还是多容易被夸大?

摇滚究竟是一个多宏大的命题,还是多容易被夸大?

作者: 老摇滚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23:56 被阅读140次

    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尼采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曰:摇滚。

    ……

    以上答案是一本旷世奇作给出的

    如果你曾经试图找遍所有和摇滚有关的书

    那你可能见过这个名字:《废墟之花》

    没看过千万别去搜,看过的不妨一起来吐槽

    ——关于我们能把「摇滚」两个字说得多浮夸


    摇滚和哲学还有关系了?

    摇滚究竟是一个多宏大的命题,还是多容易被夸大?

    许多人从书中给出过答案,或从个人体验出发,或描摹摇滚乐人群像。最多,也就是结合摇滚诞生的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说道说道。

    这些都比不过《废墟之花》。这本书,上来就是讲哲学。

    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就要给「摇滚」一个宏大的定义。他先列出了「狭义的摇滚与广义的摇滚」,然后在第五节,开始了一串天马行空的举例……

    作为光是看看那些名字,已经够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了。约翰·列侬、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这些都可以理解;格瓦拉是摇滚符号常客,也能作「文化阐释」。但是,鲁迅、海子、毕加索、梵高,也能拿在摇滚里说一说?这还不是最终极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把摇滚和哲学扯上关系。

    正式目录中所示的「哲学追溯」。

    目录上一口气列举了福柯、德里达、尼采等西方哲学名家,但在行文之间,把他们和摇滚建立起关系的,只有反复出现的「疯狂」二字。

    作者所谓「广义的摇滚」,原文如下:

    广义的摇滚则应包括所有具有摇滚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激进的革命者切·格瓦拉是一个鲜明的摇滚者,其摇滚精神一直贯彻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激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德里达亦可被视为狂热的摇滚者,诚如福柯所表白——「我的身体,这张纸,这团火!」福柯也将摇滚精神延伸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看上去很高大上,但一本正经地、自以为学术地写下来,倒像是冷笑话。

    我们可以调侃庄子、竹林七贤、李白、苏轼是中国摇滚的老祖宗,也可以称「华阴老腔」为中国最古老摇滚乐。但当我们这么做时,心里明白这或是笑谈、或是宣传话术。

    而这本书看上去有一个宏愿,要把摇滚做一个完整的理论阐释。然而什么理论都没讲到,只是列举在文化和哲学领域「叛逆」的人们。前言之后,又来了一章「前奏曲」,名为「心灵废墟」,一路把「摇滚」的渊源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引出这朵「废墟之花」。

    所以在漫长的前言里,都在列举哲学家、作家、画家和战争图片,把摇滚抬到一个至高的起点,但又讲不出个所以然,牵强得尴尬。

    这种过激的态度和行文语调,在后文体现得更明显。

    玩摇滚就是英雄吗?

    正文开篇,是对世界摇滚史人物的简介。每段基本以「**的**」开头(前两个字越浮夸越好)。

    这一部分的总结肯定又会主观因素影响,选谁入列无可厚非。但如前言一样,在文风上都是以歌颂和赞美为基调,行文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可以看来入门,但很难作为客观资料参考了。

    随后,是对一些知名乐队的介绍。这些人,以梁山好汉排座次的方式用「群雄谱」展现出来。

    「群雄」这个词上,是否寄托了过多的个人情感?

    这一点在对中国摇滚的介绍上,更为明显。

    在中国摇滚乐人部分,基本都是以「****——****」的形式拟标题。其中不乏一些如今已经不太有人提起的名字。有些标题上显得分外矫情,如「冷血之物——梁山天笑」,说的是谢天笑,这几个字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

    然而,本书所有情怀与虚浮的集大成者,在最后一个标题上:中国女性主义摇滚。在「女权」泛滥的今天,倒还显得前卫。不过,这一章节无非是列举一些女子乐队,这本书上的帽子,包括「摇滚英雄」的旗号,都是这么扣出来的。

    另外经典的一段,体现在对崔健的访谈上。

    访谈之中,编者基本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崔健回答,期望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比如对「9·11」的看法。他在崔健身上寄托的那些意义和期望,并不能得到回应,让谈话变得非常尴尬。

    其实,在下面这段对崔健的介绍中,已经能看出作者对崔健的预设。「也许到了某个时候,崔健会告别喧哗舞台而真正去潜心于学问的研究」,这也许,也是建立在作者对于「摇滚和哲学」的理解之上。

    与整本书「英雄气」相衬的,是图片的选择和整本书的设计。拿在手中,仅仅从侧面看去,就能感受到那种张扬狂想的气场。

    而书中那些本来平凡的面孔,因为玩了摇滚,被同时封神。

    不服气可以来学一学怎么写机长李延亮:吉他情圣——绚幻延亮。


    一个人身上的集体幻想

    其实,这样的狂想并不难理解。狂热的少年,张扬的言论背后往往是一颗赤诚的心。但在一个本应成熟的载体上,出现满篇误导性的言论,只会带更多人跌进沟里。

    但像这本书一样宏大地来看,这种迷失,又不是一个人的。是一群人的。

    关于「摇滚精神」,关于情怀,是「摇滚」身上最具吸引力的衍生品之一,但总会有人把这些当成摇滚的全部。

    书中的其他部分,也都体现着这种支离破碎的疯狂。比如这段对朋克的「**性」列举:

    而这本书的作者本人,是68年生人,是第一代中国摇滚的同龄人。他对自己的简介,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学成才的杂家。除了写书,他也曾亲自投身摇滚乐之中。

    1996年,他发行过一张《摇滚史诗》专辑。后面几年,又连续出了几张以《现代史诗》为名的专辑。先不论音乐如何,在专辑曲目中,也能看到作者一贯的风格。

    最长的一首是《极其恐惧的文化断层-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的世界历史》

    而关于作者,也有很多名家给出过评语,包括许多教授和艺术家,比如曹文轩竟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在本质是一个诗人,一个哲人

    是啊,如果没有业内影响力,也不可能受出版社的邀请,来这样集大成气质的选题。

    正好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是偶然的个人产物,至少代表了一定时空下的一部分人。

    《废墟之花》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几年后,作者又出了一本《摇滚时代》。这本书同样有漫长的前言,前言的内容,是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串头衔排比:

    是的,这是前言那一章的目录。

    再往下看,还有惊喜——

    对比《废墟之花》,前后几年的两本书,照搬了一下。

    结论就是,两本都可以不用看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废墟之花》。这本书的副题是「摇滚·历史·文化」,野心一开始就很大,可惜,处处言过其实。关于中国摇滚的书,虽然不多,虽然泥沙俱下,但也有佳作。而这本书,也许只适合当作一种文化缩影把玩一下,除了了解有这样狂想的人在做狂想的事,没其他意义。

    摇滚和玩摇滚的这些人确实值得著述立说,但跟哲学家没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摇滚究竟是一个多宏大的命题,还是多容易被夸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fusttx.html